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已有十多年的教龄。这十多年中,我经历了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是是非非,对语文教学造成的人性缺失、文学退化、能力萎缩等诸多弊端都知之甚深。这些我不想多说,单就个性化作文方面说一下。一个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发育的日趋成熟,他的思想已具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个性化作文的写作,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对高中生来说,写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有个性,才能对日后的人生道路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呢?有的说从体裁来创新,有的说由内容来体现,有的说语言要独特,尽管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据我的写作体会,再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我以为,高中生只有尝试杂文写作,才可能写出真正有个性的作文。
也许有人又要痛心疾首了,说杂文是投枪、匕首,你怎么让学生写这么恐怖的文章呀。其实,这些人全不明白,如果能用投枪、匕首为个人为国家杀出一条崭新的生存道路,写杂文有什么不好啊!他们全不明白,杂文还是带刺的玫瑰,玫瑰固然可爱,但如果没有刺的提醒和监督,美丽的玫瑰是可爱不了多久的。带刺之玫瑰才是杂文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由此可见,杂文的魅力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个性之独特迷人由此可见一斑。作文中的个性化,不是追奇逐怪的风头主义,也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式主义,更不是故作深沉的骚首弄姿,而是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悲悯情怀,要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 的为民请命之作,这才是真正的个性。而此种个性,只有杂文写作,才能逐步培养得来。
杂文写作的范围很广,举凡国计民生、世相人心、上下古今、历史昭鉴,只要有资于当世的生存发展,皆可采撷入笔娓娓道来。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靠教材上那几十篇文章,是万万不行的。要读经世致用之书,如:读历史,《史记》必不可少,《资治通鉴》非看不可,明末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近人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也应该看看;读文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看小说,要知道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并没什么小说,而当时中国的文学成就高不可攀,文史不分家,上面所说的历史著作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名著,专门读所谓的“文学名著”,是不会具备什么文学素养的;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要学,但一定要兼收并蓄,康德、尼采、黑格尔、达尔文都要知道一点,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孔、孟、老、庄尤须钻研一下,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根若肤浅,后天的参天大树怎能茁壮成长?当然,现在的学生负担是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最沉重的时期,有条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课外去读。最起码,作为文科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不能只作贩卖教辅参考答案的小商贩,也不要妄想吃大学里学下的那点老本,谁不知道那点老本够吃几年能吃到什么时候。要老老实实有坐冷板凳的功夫,下决心做一个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这样,你才有能力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百家争鸣,才能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才能显出思维的睿智。否则教师腹内原来草莽,怎么能要求学生写出有个性的锦绣文章呢?宋人陈师道说得好:“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只有读书不少,知识丰富,写起文章来才不会文思枯竭,也才能像源头之水奔腾不息地归向百川一样文思泉涌。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果钟情读书,出口成章,引经据典,雄辩滔滔,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如此有个性的老师,还怕熏陶不出几个有个性的学生吗?如此有个性的学生,写出的作文还愁没有个性吗?此乃杂文写作之功一。
从事杂文写作,所用的思维方法是不一样的,它用的是批判思维,要求作者对事物具有一种批判精神。这是杂文最遭人反对的地方。实际上这是人们不明真相的一种误解。批判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对生活中各种既定价值、生存秩序要有一种自觉的批判反思意识,用理性的批判方法并在批判的实践中才能最终形成。这种精神有利于人们不断地在生活中把自己从僵化的、先验的和抽象的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和实现新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批判精神不是愤世嫉俗,就是不满现实。其实批判精神和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是用恶的、敌视的眼光仇恨现实世界的一切,属于偏着狂,是一种心理变态,只能走向颓丧沉沦的边缘,最终自我毁灭。而批判精神是用爱的柔情蜜意理性地审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像有高尚医德的医生用锋利的手术刀把你的肿毒挖去一样,是让你以后能健康生活;像慈祥的母亲哭着责打你一样,是希望你以后改掉坏毛病;批判精神的运用是要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它不仅让我们熟悉传统,而且还能通过批判地解读传统而从中受益;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树立独立人格,而且还能使我们不断地超越和重塑自我;它不仅能帮我们深刻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更有助于我们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激励人们勇于改造和完善现实社会。从这可以看出,用好批判精神实际上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而现实情况是,学生一写作文,语文老师就苦口婆心地说教开了,要思想健康、格调高雅,要弘扬时代主旋律,这其实是让学生只看到美妙的白昼,不去看沉沉的黑夜;让学生只去歌功颂德,忘却问题漠视苦难。殊不知,这样的文章根本不用去练,也不需要学生去写,它们自有媒体上一些爱护歌功颂德的时代传声筒们去做,而且早已充塞了天地之间,这种把肉麻当有趣,把吹捧当高雅的把戏早让有识之士厌烦了,它造成的灾难史不绝书。现在却残忍地(老师的本意或许是好的)让学生去鹦鹉学舌,于是乎,不少学生亦步亦趋随波逐流,泯灭了个性,丧失了良知,哪儿还有一点批判精神呀!批判精神的缺失,不惟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更使创新精神从此萎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今日中华民族的创新举步维艰,真是可悲可叹呀!这种万马齐喑的做法确实应该改变了,白居易早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批判地看待问题,用批判精神写出有真知灼见个性灵动的好文章。此乃杂文写作之功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的忧患情怀,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魂牵梦绕,也是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仍然能够崛起的不竭动力。屈原、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张居正、史可法、谭嗣同,这些提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的名字,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的救亡图存抛洒热血。这种忧患情怀和牺牲精神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担负着中国在21世纪复兴的重任,没有这种爱国情怀,即使个体再有才干,也无法完成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而时下的高中生,由于从小生活优裕,没受过什么人生苦难,更感受不到国家民族的坎坷发展,加上一味的彰显个人主义,学校和社会的这种爱国教育又纯粹说教,很难变为高中生们内在的精神追求,故使爱国情怀显得很稀缺。如果让高中生多写杂文,他们自会从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激情自会充斥于他们的心间,久而就会成为他们的心灵积淀。毕业工作以后这种爱国的使命感自然会使他们成为建设富强中国的中流砥柱。此乃杂文写作之功三。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是按以上这套理论做的。我时常教育学生,只有读经世致用之书,才能懂天下万物之理,才能培养深邃的思想,写出有实力的杂文;尤其是杂文的批判精神,更要用心呵护,着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多些光明多些坦途,才能使中华民族迈上康庄大道,才能创新出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这样实践以后,写出的文章真正具有了一点杂文味,一经在我们学校的校刊登出,同行们就说,那些文章也是我写的,我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不过心里确实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这些同学上了大学后,思想和文章也非常有个性,这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肯定大有帮助。就是那些自身缺乏写作才能的同学,经过我一两年的熏陶,那种思想的潜滋暗长也是不容忽视的,日后定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高中生应该多尝试杂文写作,这是一种真正的个性化作文写作。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愚陋浅见,。至于对与不对,还望诸位批评家们先实践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