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中国车市,并不能让汽车人感到满意。仅仅10%左右的产销量增长率,使人们不得不重新估算国内汽车市场的容量。不过,相比商用车市场的持续低迷,轿车市场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5年1月-11月,全国轿车累计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0.05%和22.52%,凭借一己之力撑起国内车市的半壁江山。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2006年的轿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而其发展趋势,将体现为三个“稳”势。
稳势一:规模稳增长
由于中国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国内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轿车需求。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的持续增长,汽车消费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虽然汽油价格高居不下,但这一要素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动,已不成为阻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持币待购”潮后,已逐渐进入理性消费阶段。随着影响轿车短期消费的各类因素趋于稳定,2006年的轿车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整体疲软,但国内主流汽车企业依然没有放弃对汽车市场的投入。一方面是国际汽车巨头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不断投放新车型,并相应建立研发和配套基地;另一方面则是国内本土汽车企业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研发力度,全面拓展海内外市场。尽管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但多家轿车主流企业仍存在产能紧张的问题。可以说,2006年将是“三大三小”以及本土民族汽车企业继续扩张版图的一年。
在供求双方热情以及消费环境改善的多重作用下,2006年国内轿车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长速度预计达到15%以上。
稳势二:价格稳下降
2005年的轿车市场虽然没有出现2004年的大范围价格战,但是各种品牌的轿车价格都有着不同幅度的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家轿车企业在同档次车型品质趋同的前提下,不得已动用价格武器,通过阶段性持续降价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轿车市场长期以来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虽然在生产制造方面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但价格上始终未能回落到同等水平。过去一年的降价,可以看作是国内轿车价格回归常态的一种表现。
与价格持续下降相对应的,是国内各家汽车企业纷纷举起降低成本的大旗。在合资企业方阵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一汽大众。为了遏止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的颓势,一汽大众在去年不仅成立了国内发动机厂以降低关键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还建立了中国中心实验室以简化并加快大众采用国产材料生产的零部件的认证流程。而在本土企业方阵中,各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在去年是“一路飘绿”。精益化生产、JIT、“零库存”……再一次成为本土轿车企业大会小会上的关键词。目前,各家轿车企业都告别了粗放式经营模式,纷纷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年代。这种趋势将促进轿车成本持续下降,也为轿车产品价格下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面对着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尴尬局面,降价仍将是诸多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由于有效的控制了产量,轿车市场爆发恶性价格战的可能性不大,价格下降趋势将与2005年保持同等水平。
稳势三:结构稳调整
在中国汽车工业走完第十个五年计划之际,多年来“市场换技术”所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虽然国内合资企业一直保持着50:50的股份底线,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中方在产品、销售等关键已经丧失了发言权。不仅如此,外资占据主导地位的轿车行业,更是成为2005年“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争论的主战场。一些位居前列的合资企业,要么是声称中国轿车自主品牌“要耐得住寂寞20年”,要么就是全盘引进外资生产线及配套体系,形成变相的CKD。面对“自主”缺失的危机,政府通过落实政策、提供资金、集体采购等方式加大了对本土品牌的支持力度。而国内刚刚兴起的本土企业,从继承到模仿,从模仿到创新,也大力尝试中国式的自主品牌之路。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这条路将会越走越远。
另一边,各地的“限小”政策多年来饱受各方面的攻击。200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正式出台。小排量轿车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这对于成本控制能力较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本土轿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幅人心的消息。而且由于环保意识的提升,汽油价格的增长,市场对小排量轿车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本土轿车将会借政策的东风,在低端轿车市场上一路高歌猛奏。
尽管如此,由于外资在轿车市场上拥有绝对优势,本土轿车企业短期内很难打响翻身仗;而取消“限小”也仍然是困难重重,路途遥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2006年,本土轿车将吹响“反守为攻”的号角,中低档轿车市场国内外品牌结构的变更,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