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籍全国统一管理是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
李华新
从教育部获悉,《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已于日前颁布,基于此建立的学籍管理方法不仅将使学生情况一目了然,还将使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落到实处,使农民工子女就学更有保障。(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
据介绍,《规范》结合我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的实际需要和有关规范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遵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并参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规范》,定义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中涉及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级、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等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信息。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规范》对学籍里应包含哪些信息、家长应如何填写学生信息、学校应如何登记学籍,以及学籍信息化系统开发生产企业的技术标准都作出明确规定,为实现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学生学籍数据共享和分析利用奠定了基础。“全国实现统一的学籍管理后,学校教育实现对接,农民工子女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及时、便捷地进入学校就读。”当然这项学籍制度的改革,并非仅是对农民工子女到城市就学而言的,而是通过这样的一项制度的实施使得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得以解决,当下城市占据了绝大部分教育资源,而农村则处于教育资源饥渴状态。为此,国家近年来已经采取了多种制度创新,如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培养免费师范生服务农村等,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教育不公。但是另外一方面在具体到城市的具体一所学校,也是存在教育经费因为农村学生的进入,而影响到自身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问题。
因此从学籍管理开始不失为一个科学的办法。因为,学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如此的电子化学籍管理,的确是比较科学和精确的,因为在以往笔者曾经对此有过评论,那就是因为学生入学的学校并不能真正得到国家的资助,而得到资助的农村学校,这些农村孩子却没有在农村上学。而城市的学校却并没有这部分经费。而且统一的学籍管理,还可以杜绝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拨付的误差
事实上,唯有实现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才能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动态分配。最典型的如国家下拨教育经费,可以根据学籍管理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对生源流入地增加经费,对生源流出地减少经费,实现教育经费配置的动态平衡,既能避免教育经费在生源流出地的流失,又能缓解生源流入地的经费压力,而矫正了经费制度的激励作用。
此番,教育部门推进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创新,尽管有望解决一个重大的基础性问题,但毕竟也只是诸多环节中的一环。从长远来看,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度创新不能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应当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推动力量。
通过对学籍电子化的管理,可以实现为重构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体系打下扎实基础。而在接下来的具体师资、经费等管理上的改革,都会应对当下的教育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流动性有一个细分的科学的管理。与此同时,假如我们能够妥善解决好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程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潜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浪费资源的情况加以改善,那么就可以合理配置和使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学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中小学生的学籍全国统一管理,不仅能方便学生就读,方便学校管理,还能缩小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拨付的误差,更能保证《义务教育法》得到严格执行。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落实好《义务教育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我们期待着政府下大力气把好事办好,并能带来一系列的教育变革。
如此看来,真正解决城乡教育的资源配置,经费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以及对师资力量配备的更加合理,还是有办法的,而学籍管理的全国统一,使得学籍和户籍分离,也是面向现代社会的基础教育的制度性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以来教育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