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本人总是有些时候是有些懈怠,虽然这仅仅周末的部分时间才有的一张一弛,是一周繁忙工作状态的放松,但看到别人都在忙忙碌绿,而自己却在发呆,还是会有自责,有虚度光阴之嫌疑。
两会期间,从政府到委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可谓“煞费苦心”。比如有两会代表提出建议,将工作日缩短为四天半,或者把每天工作时间缩短为六个小时,或者恢复“五一黄金周”,照样放假七天。或者还有鼓励企业停工不停岗,以缓解就业压力的;更有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然后再让那些下岗并需要再就业的人去得到糊口的工作。
其言之恳切溢于言表,还煞有介事、堂而皇之地美其名曰“国民休闲计划”。
国家旅游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的“国民休闲计划”(也称为“国民旅游计划”或“国民休闲纲要”),目的是促使更多市民参与到国内旅游活动中,促进国内旅游市场获得更大提升。
截止到目前,各地的举措具体如下:
广东省2月23日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广东的一家旅行社与酒店、航空公司、景区等联合派发总额2000万元的旅游券;江苏省南京市向20万户家庭发放总额2000万元的“南京乡村旅游消费券”;浙江省杭州市从3月1日起,先在上海发放总额1.5亿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宁波市民领取了总价值3000万元的“航空旅游券”……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有杭州、宁波、安吉、长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高淳等市县发放了旅游券,总价值约超过10亿元。天津市和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山东等一些城市也发放了旅游券,总价值已超过5000万元。
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提出“国民休闲计划”的人士认为,这可以有四个含义:
(一)一项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国民休闲计划是一项事关广大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因此,为休闲“正名”、发展休闲产业、倡导国民休闲,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二)一项拉动内需的促进计划。休闲是新兴业态,旅游、文化、体育、娱乐、餐饮等服务业与之紧密相关,拉动内需效应显著。如宁波派发的3000万元航空旅游券,预计将拉动宁波航空旅游消费总额5至8个亿;广东派发的2000万元旅游券,预计将带来4亿元以上的旅游收入,更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7亿元。
(三)一项休闲产业的发展计划。以黄金周旅游消费为标志,中国的大众休闲、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实施国民休闲计划,不仅是顺应群众休闲消费市场的需求,也是促进国内休闲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一项抗御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金融危机形势下,实施“国民休闲计划”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正是应对严峻市场挑战的“救市”之举。
这个“国民休闲计划”类似于199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然而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更为热烈和激烈。综合各类媒体的反映,无论是赞同,还是质疑,核心问题交汇在该计划出台的“时机”上。
其实中国人是很勤奋的,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而不惜披星戴月、漂泊在外;比如忙的时候就废寝忘食甚至“连轴转”。再看西方国家的那些人,很多西欧人(比如意大利人),再忙也要度假,如同学生过寒暑假一般,一歇就是两个月;再如美国人就更奇怪了,动不动就见不到人了,原来他们或者到海滩去了,或者驾车周游世界去了。而社会福利完善的北欧人就更“过分”了,在他们看来,似乎休闲是生活的主旋律,工作倒是一种点缀了。
但本人对这种国民休闲计划,却感觉很异样。在这里想说些不能不说的话。
——难道大家懒惰、休闲就是应对金融海啸与经济衰退的秘方?
中国人奢侈到那种程度了吗?难道一夜之间中国人已经到了无须为“明天的早餐”担心的境界吗?
中国的节假日还不多吗?从双休日到国庆、中秋、元旦、春节、清明、三八、五一、端午等等。土洋结合,几乎每个月都要找个理由生出一个节来。
假如经济危机带给中国人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的改变,是更注重生活品质与天伦之乐,那倒是一种进步了。但细想来却更异样了。以下从五个方面简单说明:
首先看状态,是大家真的不需要那么长时间的工作吗?
似乎不是!否则也就不会有研究生为了得到一个工作机会甚至到下跪的程度,也就不会有为了争夺一个客户而不惜用行贿甚至不择手段了。温总理都说,“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对这个问题,我们政府将百倍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看心理,为什么要缩短工作时间呢?
大约是因为“东家”给不起工资,又要面对那么多求职者的迫切需求,还要面对来自主管部门的压力?但所聘用的员工又得罪不起,稍有照顾不到的,比如没签合同、试用期内开除、单方终止合同没有给出相应的补偿什么的情况发生,就会被“利益受害的员工”告到劳动仲裁部门,甚至对簿公堂。所以企业能做的就只有降薪;而从员工的角度,既然东家降薪,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就大打折扣,效率低下也是正常现象了,既然效率低下,人浮与事,倒不如来点痛快的。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去工作,比如既然东家把薪水降到70%,那么少工作一天也就心理平衡了。
原来缩短工作时间在心理上有劳资双方的“斗智斗勇”的成分。
第三看结果,工作时间降低不仅对缓解工作压力没有任何益处。
那就相当于你写文章写了一半儿,吃饭吃到一半,不管相隔多长时间,剩下的那一半还得由自己来完成;你争取来的那每天几个小时额外休息时间,除了转变成为行为习惯,并助长懒惰之外怕也没有什么别的效果,另外员工难免心理惴惴焉,由于工作松懈而担心下一个被裁员的就是自己。徒自增加自己内心的焦虑,哪里还有心思休闲呢!
同时管理者照样面临房租水电以及各方面的管理成本,同样要面对来自资方对业绩的大考,赚不来钱照样要下课。创业者就更不必讲什么缩短工作时间了,7x12小时/周的工作时间更是没有别人可以替代的,所谓“不用扬鞭自愤蹄”,而这刚好与社会所倡导的创业主流思想背道而驰。
资本是残忍的,市场更是残忍的,资本与市场加上来自各方的残忍集结到一起,谁还会有那么高昂的激情去创业呢?这难道不会加大就业的压力吗?
再次,看对个人行为习惯延伸的影响。
本人不是倡导苦行僧式的“工作狂”,而是要正视现实。
在就业压力之下,不是你想工作多长时间就工作多长时间的问题,更不是你想不去工作就可以不去工作的问题,而是需要以创业的心态去就业,就业就不要心猿意马地“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让择业跳槽形成类似结婚离婚一样的冲动的决定,并在冲动之下着急去做背叛的事情。
任何美好的世界都是打拼出来的,不是跟东家斤斤计较于付出多少就理应得到相应比例的回报,更不是盲目地要求提高生活享受程度的问题。
人的职业生涯都是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始是付出多得到少、然后是得到的与付出相抵,最后才是付出的少得到的回报多,那是因为以前的付出有积淀。
最后看对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影响,本人有一丝隐忧。
就如前边所说,肯定有相当多的企业,比如有激情的创业者、有压力的管理者、生存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营企业、为争取得到工作机会而不惜与竞争者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不惜无奈地丧失尊严而给招聘者下跪的失业者,等等,这些人都难以享受缩短工作时间的实质利益。那么那些利益被谁享受了呢?难道又是那些“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一次会议、一番考察”,持有国家的“铁饭碗”的公务员、事业机构与国营央企吗?
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不仅办事效率更为低下,更会加大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造成更深层次的对抗,使得下层的躁动与管理者的高高在上形成新的矛盾。
综上所述,执行国民休闲计划,确实是弊大于利的。还是不要单纯从旅游单一产业或者是有铁饭碗的人群的利益出发,多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