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原因有很多:经济发展程度,社会需求度,专业的优劣以及学生的个人素质等等,我认为,大学生普遍的缺乏职业规划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规划教育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全面素质,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从高考填报志愿中我们就能看出有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专业,大多数人是盲从和随潮流,以致于进了大学在专业学习和就业方向上出现很多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一路走下来,使得学生都缺乏对社会和职业生涯的认识,缺乏一种真正的切合实际的了解。
进入大学就要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就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生活;需要多少时间; 还需要投入什么;分析自己有多少资源;从自身条件出发你打算给自己投资多少;是否可以达到你想要的目标。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十分认真清楚地为自己想过或是拒绝去想,总认为这一切都还遥远。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一下职业规划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能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社会坐标中所处的象限。
之所以选择大学生而不是高中生,其原因有二:第一,我们的教育体制是进大学难,出大学易,中学的时间全用在为了升学的学习上,从时间可利用度上来看,大学生比较适合,大学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第二,高中生都多刚年满18岁,而大学生则成熟了许多,从意识成熟度上看,也是大学生比较适合。高中生可以在升学和专业选择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而对于就业,职业和个人的社会发展教育则应该在大学加以实施。
从国外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已非常普及,基本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高中学校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而在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只有少数学校才刚刚开设这一课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盲目性,跳槽的频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对学生的知识培养之间的不匹配性显得日益突出,生涯规划已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使教育系统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所以,我认为,职业规划教育应当被纳入高等教育正规教育体系,并在全国高校迅速普及。职业规划课程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课时,可以采用学院举办讲座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专业班级培训的方式进行,这对于在文科专业硬性添设几个理工科目或是在理科专业硬性添设几个文史科目的形式主义教育有意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