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李阳的了解很少,只听说他创立了一个叫“疯狂英语”的玩意儿。我不禁感到有些可笑,现在的英语学习已经够疯狂的了,而李阳学英语的精髓却是“疯狂”两个字,都成了疯子狂人了,还能学成什么英语呢!如果不是搜狐教育频道的编辑老师约我写了那篇评论李阳的博客文章《疯狂学英语的中国人都在犯罪》,我是不会注意到李阳的。读了他的那篇《全中国的英语老师都在犯罪》的博客文章,才真正知道这世上什么叫狂人了,李阳就是。想不到十七大胜利闭幕没几天,这世界就进步了个一塌糊涂,李阳居然疯狂到了我的身边。昨天上午耳闻目睹了李阳本人的“疯狂英语”后,现场的那股子疯劲狂劲确实让人目瞪口呆。
为了营造李阳讲座的疯狂气氛,全校四个年级的学生8点就倾巢出动,8 点半就坐到了体育场上,按照李阳的要求有的班还举着标语牌,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什么“疯狂英语,精彩人生”。据说,李阳的派头很大,讲究很多,不但要在校门上挂出“热烈欢迎“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老师来我校讲学”,而且校门口还要站上两排列队欢迎的学生(这种做法被学校否决了),前去宾馆迎接他的人中必须要有一个懂英语的。这就让人纳闷了,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李阳不过也是一个中国人,却还要让懂英语的中国人迎接,莫非他听不懂中国话了,或者他把自己等同于英语籍的外国领导人了?这付派头究竟要做给谁看?主席台上李阳的一个女工作人员已经煽情地说了半天,李阳兀自在体育场外的汽车里坐着不动,直到那个女工作人员让学生夸张地两手朝头上拍着巴掌,她自己用夸张的语调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阳老师的到来!”这时,李阳才由我们学校分管教学的武校长恭迎着由体育场外姗姗而至。好难请的一尊神啊!这尊神一上台,就肆无忌惮地“疯狂”开了。不但一开口就来一句国骂“他妈的”,而且口德之糟糕让人生恶。他叫了五个女英语老师上台,说要考考她们的水平,当他叫男英语老师的时候,那种叫法把他的口德表现的淋漓尽致——“男英语老师死哪儿去了?都死光了——”“死光了”三个字正余音绕梁之际,一个男英语老师——我们的教务主任,一个平日与人为善的好老师——上去了。我正气愤不过时,全场却爆发出了阵阵笑声。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我不明白,学生们是为李阳的混话说得精彩而鼓励呢,还是为男英语老师的适时出场感到好玩而开怀大笑呢?疯狂英语没学成,学生们先快学疯了。李阳的“疯狂英语”开始疯狂了。这家伙口才确实不错,说起话来极具煽情之能事,幽默诙谐之余常常流露出对现行英语教育的讽刺挖苦,引起了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博得了他们的阵阵喝彩。于是,李阳在主席台上把书举过头顶,仰视着书,一会儿英语,一会儿中文,声嘶力竭地读着说着念着;三千多名学生在台下一呼百应,手里拿着本小册子,一边摇晃着,一边大声吼叫着,场面既震撼人心,又让人心惊肉跳。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一个古怪的类比,希特勒当年在纳粹德国的集会演讲,其声势之浩大也不过如此吧。当然,这家伙的英语理念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他说学习英语的真理是:第一、学英语就是背英语,没有第二个出路!“死记硬背”就是最好的语言教学法!第二、写作文不如背作文!每个星期“死活”要彻底熟背一篇模范作文。不过,这理念也没什么新奇的,我上高中时学英语用的就是这套方法,只是我们的英语老师没想到去创什么“疯狂英语”,在读英语时也没使出疯狂的劲儿。还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啊,旧瓶装旧酒,依然兜售的得有声有色。我终于明白了,我们中国人原来就是如此的善良,原来就是这样的好哄。怪不得李洪志的“法轮功”在中国能够大行其道,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在这狂热场面中,我却感到了一种难耐的悲哀。英语学习难道真的需要这样狂热地去学?林语堂是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其英语水平之高,估计李阳也难与之匹敌,可我在看林语堂传记的时候,没发现林语堂是疯狂去学英语的。即便这样疯狂地学成了英语,那些疯狂的学生就能“不要让祖国失望”(主席台正中挂着的横幅)了吗?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真是疯人狂语啊!更可笑的是李阳演讲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中国之声响彻全世界”,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现在学英语说英语的人数之多,堪称中国古今之最,其中不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话来说,“中国之声”在哪里呢?中国之声离响彻全世界还差的很远,况且这也不是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如果科学、民主的观念不能真正推行,僵化的各种体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革,即使十几亿中国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也只不过多培养几个洋奴才、洋庸人而已,根本无助于中国之声在全世界的响彻。
不过,李阳的售书不是象旧时的绿林好汉或现在的教育收费部门一样强掏你的腰包,而是显得显得温情脉脉,先把书发给学生免费看一星期,如果满意就买,不满意,在不折不写的前提下可以退书。这招用的妙,讲座完后,李阳留下专人强化训练一个星期的“疯狂英语”,你每天都得用他的书,你怎么好意思不买呢?况且李阳还说要用他的“疯狂英语”为学生的英语期末考试增加十几二十分,能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也不枉李阳在我们学校“疯狂”一场。
200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