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汽控股公司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的零部件产业基地正式动工建设,该基地规划1400亩,首期开发主要用于北汽模塑科技公司、北京李尔公司等3个项目的厂区入住,随着园区建设的深入将分期分批开展其他零部件项目园区入住工作。这标志着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开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许多地方纷纷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一股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分析我国的零部件产业园区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
根据鸿锐新思的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主要的零部件产业园区有103个。从布局来看,这些产业园区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江苏、河北、浙江、福建居多。其中江苏省有零部件产业园区13个,位居全国首位。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五个西部城市没有大型的零部件产业园之外,其余省市均有分布。从企业类型来看,在这些园区内聚集了上万家零部件企业,涵盖了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集群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另外,在建设这些产业园区时,政府已经充分考虑了就近配套和集群优势等因素。园区内部的配套关系、资源互补已经初步体现。例如辽宁铁西产业园主要是大型的轮胎企业,而蚌埠则是以滤清器为龙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虽然我国零部件产业园区内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有些园区却占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表现出很强的集群优势。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集群仅仅是具有雏形,要想让这初具规模的集群长大、成熟,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并对产业园区进行全新的规划。
首先,各省市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园区。汽车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产业链冗长而复杂,一辆整车的零部件供应和装配要经过二三级配套。在进行规划时,完全可以以就近的大型整车企业为龙头,实现产业园区单一供应。例如,围绕上汽集团,整个长三角地区所建设的零部件产业园应该以上汽作为主要主机厂,为上汽营造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同样道理,东北的一汽、华晨产业圈,广东的广本、广丰产业圈等等。这样就近规划产业圈之后,可以节省大量的物流费用,同时为各企业间资源共享实现规模效益提供了可能。另外,在一个完整的集群内部,政府的审批、行政监管、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的成本也会因为规模效益的出现而大幅下降。
其次,在这些主机厂主导的园区内部尽量实现细分集群。举例而言,一个大型的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区域。在大园区的东部设立动力系统供应群,南部设立底盘系统供应群,西部地区主要供应内饰车身等,北部地区主要的产品是电子电器等产品。对于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重要的总成,主机厂可以在这些细分集群区域设立公司,一方面是方便对二三级配套商的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管,以保证配件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将产业分工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以免管理、物流成本因过分细分而激增。
至此,零部件产业集群“一家独大,多角支撑”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这样的格局在搭配了相关配套行业才算完整。这些配套行业包括第三方物流、库存、能源供应等等。单以物流而言,需要建立两套完整的物流系统。第一套是主机厂和各重要总成加工企业之间。这套物流系统的运输距离较长、物流量较大,但是网络并不复杂。这需要有专门的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第二套就是总成生产商和二三级配套企业之间的物流沟通。这套系统网络复杂,密布于整个园区的各个角落,但是单程的运输距离以及运量都不会很高,这些工作可以由各地区的小型物流公司来承担。
以上所谈的只是整个产业园区、以及园区内部的格局问题。在园区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规划,并对相关企业就行监管。首先就是主机厂和重要总成供应商的布局选址问题,绝对中心的物流成本不见得就最低。这要根据各个企业之间的物流频度、物流量、运输条件等综合计算出各段的运输成本,运用运筹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方便运输的前提下尽量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另外,园区内企业因为都有比较稳定的配套关系,如何保证市场的竞争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机厂可以通过严格产品进厂标准、明确产品责任、在各个配套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靠整车的发展来带动,其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美国当年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1903年-1921年),我国产业集群的完成可能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各地在建设产业园区时万不可急躁冒进,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只有这样,零部件行业才能更好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效应才能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