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是垄断者的通行证,创新是创新者的墓志铭”。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如今高科技领域已愈演愈烈。前几年人们只知道微软的垄断,孰不知还有比微软更厉害的角色,那就是执全球CPU市场之牛耳的英特尔公司。这一现象随着芯片业在2003年的复苏又一次成为全球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范围内,CPU市场的垄断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全球一些反垄断组织的调查显示,英特尔作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正在不遗余力地阻止计算机制造商从其主要竞争对手那里购产品。欧洲议会从2004起也开始深入调查有关指控英特尔在消费者市场采取与此相似的策略。
2年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介入调查英特尔在OEM领域的不当竞争。调查的焦点集中在英特尔是否威胁或者惩罚PC厂商,以促使他们放弃选用AMD的芯片产品。消息人士称,由于PC厂商的核心部件依赖于英特尔供应,因此英特尔可以间接地甚至直截了当地威胁取消芯片供货或市场推广支持。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可能采用各种手段,阻碍厂商获得技术信息,或者缩减芯片采购量。
在中国,英特尔的垄断表现得尤为严重。首先,从市场份额上,英特尔已占据了近85%的市场,更严重的是英特尔采取了诸多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强行推行自己的产品标准,事实上对国内CPU市场以及用户造成了很大损害。
英特尔“张冠李戴”混淆产业概念的事实集中体现在政府采购中。在英特尔“公关”下,在许多政府的计算机产品采购标书,竟荒而唐之地将“英特尔奔腾4”产品列为指定标准。这是对《政府采购法》的严重践踏。我们也对政府部门某些有官员的行为表示极大的费解。
英特尔不当竞争的第2点集中体现在对产业链的控制上。
纵观产业链条,操作系统和CPU厂商占据链条的上游地位,支配和主导下游企业,并且获取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最大部分,从当今PC、服务器、乃至嵌入式CPU设备都可以发现,CPU是其中最为关键和影响其他元件的产品,并且价格较高,PC用CPU目前已经大致占据主机近1/5的成本。
从国内OEM厂商状况看,英特尔已经成为这些厂商的幕后操纵者,通过控制各个厂商的产品数量、档期和价格,已经控制了OEM厂商的生产和产品命脉,由于目前国内OEM厂商同质竞争激烈,因此关系到厂商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关系,由于厂商必须依赖英特尔的产品,因此只能对英特尔言听计从,更不敢与其他竞争者(AMD等)合作。更为严重的是,英特尔由于在市场推广上与厂商捆绑,不仅提供部分宣传经费,并且由英特尔主导开拓市场,国内厂商在市场运作上也处于协从状态,英特尔更是从市场、宣传、运营乃至到管理等多方面对国内厂商进行全面渗透,国内厂商已经基本沦为英特尔的被操纵者角色。
想当年,中国曾掀起“反对微软知识霸权”的浪潮。那时最大的利器来自最终用户的所谓“盗版”。而英特尔的CPU是无法复制的。怎么办?在此,最主要的是要靠来自政府的公开采购和《反垄断法》的出台。
一句话,要反对英特尔的市场霸权,必须建立有利于CPU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产业环境和舆论环境。
打破英特尔霸权的出路在哪里
发稿前,本刊编辑部曾将本文发送至英特尔(中国)公司,请其订正文内涉及的事实。事过一周多,经本刊再次催促,英特尔(中国)公司对此一言不发。因此,我们认为英特尔(中国)公司对本文的内容不持异议,这也意味着,英特尔(中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不持异议。
当然,打破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英特尔。应该说,英特尔对中国信息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但是,英特尔要在中国继续赢得尊敬,不能靠垄断,靠产业霸权。我们希望英特尔以实际行动扶持中国的IT产业成长,转移有关技术以实现真正的“中国造”,参与缔造和谐的IT产业生态环境,这是本刊策划此文的真正意图。
打破英特尔的垄断不但有着巨大的现实利益,同时更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无论对于产业发展还是国家安全。长远来说,打破英特尔的垄断需要“中国芯”的崛起。但是,现实来看,在最近3、5年,打破英特尔的垄断,不可能单纯依赖“民族”牌,而更应该利用现有市场的竞争力量,其中AMD是目前最可以借用的力量。威盛也可以是一张非常不错的牌。竞争出利益,竞争促发展,竞争同样可以出安全。
如今,一个促成竞争的大好时机出现了:这就是64位时代的到来。这次AMD在64位芯片上第一次在性能和技术上全面超越英特尔,获得先发优势。AMD如果能够在64位上异军突起,撬动英特尔的绝对垄断地位,那么,对于国内PC厂商和消费者来说,的确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解放战争”。当然,前面的道路一定是非常曲折而艰难的。英特尔为了维持它在中国独特的垄断地位,继续谋求远比美国市场更高昂的超额垄断利润,必然会施出更激烈的打击措施,将竞争的火苗扑灭。
英特尔在中国的垄断究竟由谁来打破?这是一个巨大问号。不但拷问着中国产业,拷问着每一家厂商,也拷问着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答案不在别的地方,而在于我们自己的手中。每一位政策制定者,每一位媒体人士,每一位关心产业发展的人和每一位消费者,都应该认真认识和考虑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