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如何应对危机 中国多管齐下力保石油安全 应对国际油市动荡



 3月份以来,石油问题再度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原油储备目前已降至197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只有约2.69亿桶。美国国内越来越担心高油价将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参议院最近作出决定,停止布什政府为该国战略石油储备而进一步采购原油;而在中国今年的“两会”上,针对国际油市动荡和国内原油消费量猛增,多位代表呼吁尽快为保护和开发石油资源制定专门法律,以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

  “整个石油业正处于改革进程中。”3月1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杨青对记者表示。“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石油市场化以及市场的稳定供应等。总体上,与目前的体制改革有关系,是一个体制改革问题。”

  推进市场化改革

  专家建议,中国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

  专家认为,中国石油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有技术问题、投入问题、资源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种高效、灵活的机制,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由于垄断,石油天然气等价格长期受到管制,产业准入受到严格限制。

 石油行业如何应对危机 中国多管齐下力保石油安全 应对国际油市动荡

  据介绍,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在经历了1998年的重组以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行业性垄断,组建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原有的中海油和中化集团,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等于国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

  目前,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制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成为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两大集团的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因此,中国应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现代石油市场。石油销售属于一般竞争性业务,具有较低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比较容易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完全可以通过优胜劣汰规律,自动调控企业进入和退出,实现市场的高效率。在国际石油市场资源丰富的大背景下,开放的市场是中国获得稳定、廉价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否则,就无法保证对国际资源的利用,也无法形成吸引国际资源的市场,不利于提高石油供应安全。

  专家建议,中国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比如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增强石油市场活力。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或以自愿互利为原则,通过参股、控股、联营、收购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营造健康有序的石油市场。

  从全球范围看,多数石油进口国采取了市场化的道路解决石油供应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化是石油进口国解决石油供应保障的基本方向。作为增长最快的石油消费大国,中国石油消费的品种需求和地区差别十分巨大,形成中国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场和报价系统意义重大。中国有必要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达到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市场人士建议,现阶段,可以在现有的期货交易市场中增设石油交易品种。

  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谭竹洲认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应该利用现有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有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增速放慢,而原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则大幅上涨。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当年共生产原油16931.9万吨,天然气341.28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6.8%。2003年全年中国共进口原油9112.63万吨,同比增长31.29%,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6.1%;国内原油消费量为25231.2万吨,同比增长10.15%,石油消费总量为27389.2万吨,同比增长11.52%。

  面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了扩大供给,中国企业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谭竹洲认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应该利用现有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缓原油高价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稳定国内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谭竹洲说。

  至今为止我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我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国内普遍的看法是“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

  在国内三大石油企业中,以原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产为主要业务的中石油成为“走出去”的先行军,在开发海外市场方面行动最积极,所开展的海外重大合作项目也最多。据介绍,目前,中石油已经成为这一战略的受益者。该集团至今已累计在海外生产原油近6000万吨,累计获得权益原油3000万吨,获权益天然气近30亿立方米。其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等三个具有规模的投资区域,海外业务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2003年,在中东-北非地区,中石油的苏丹区项目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了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中东-北非国家市场。

  擅长海外圈地的中海油去年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海油Muturi有限公司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销售与购买协议》,收购该公司在印尼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权益中的20.77%,收购价为9810万美元。中海油在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权益由此从原有的44.0%增加到64.77%,这使中海油在整个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中的权益相应地由原来的12.5%增加到16.96%。

  中石化在中东地区加大投资力度,3月7日中石化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资源部签署了沙特南部勒巴·哈里北部地区B区天然气田开发项目合同。这块天然气田面积为3.88万平方公里,初期投资达3亿美元。目前,中石化又厉兵秣马竞标伊朗油田开发项目的计划。根据规划,该公司争取到2005年在海外获得200万吨-300万吨份额油,到2010年实现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中化集团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开始了海外油气田的开发。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建议,国家可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他建议国家对企业在海外的油气投资活动予以税收政策优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更加向经济目标倾斜,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建议国家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石油直接投资项目设立投资基金,并设置政策性保险政策;进一步改变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建议国家尽快开展包括《石油法》在内的有关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各种立法和修订工作。作为中国四大石油公司之一,中化集团在中国国家石油安全及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立战略储备

  专家认为,石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应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在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立之初,发挥公司优势相当重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备石油会影响相关企业的效益,因此在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义务的同时,应给予一定补偿

  在加大市场化改革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在紧锣密锣地进行。

  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去年组建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并从去年12月5日正式开始办公。在这之后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宣布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建设4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目前,能储备1000万立方米石油的一期工程已经动工。

  在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问题上,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等公司共同参加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专家认为,石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应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在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立之初,发挥公司优势相当重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备石油会影响相关企业的效益,因此在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义务的同时,应给予一定补偿。

  从国际上的普遍经验来看,石油储备已成为稳定石油供求关系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普遍重视和建立了本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美国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5年,由国会授权政府开始兴建庞大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到1991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用于购买原油160亿美元,其余用于储备设施建设。在储备规模方面,其初期战略储备目标为5亿桶,相当于90天的进口量。后来将储备目标修订为7.5亿桶。1997年美国实际战略储备量为5.64亿桶,相当于67天的进口量。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原油,起到了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

  在日本,石油储备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的战略储备和民间的商业储备两种。政府储备目标为90天的进口量。目前已建立了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并采取统一管理模式。日本用于石油储备的事业费,加上给予民间的储备补贴,合计已达2万亿日元。这笔庞大的开支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安全成本”。到1997年,日本政府的石油储备可供154天使用,若加上民间储备,则可在石油进口中断的情况下,维持国内半年左右的需求量。

  据权威专家实证研究,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从国际经验看,石油战略储备从来都不是以平抑油价波动为主要目的,而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因为战略储备油的成本是昂贵的,昂贵到比国际原油40多美元一桶的高价位还要高,其收益是国家经济安全。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不是战略储备,而是平准库存。但这样的实践却很难成功。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绝对不是平准库存,其目的是为原油的不间断供给而不是平抑价格波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0613.html

更多阅读

缝纫设备网 缝纫设备行业如何应对行业洗牌

   最近看到一篇描述缝纫设备行业恶性竞争的文章被很多缝纫设备同行转。从恶性竞争的本质上讲,缝纫设备恶性竞争是必然的。因为它完全符合恶性竞争发生的两大条件:一是行业集中度低,二是退出障碍高。全国有两千多家缝纫设备生产厂,行

中国应对经济危机 中国茶业应如何应对“农药危机”?

2013年7月底,中央电视台一则题为《信阳茶叶农药残留调查》的报道,将信阳毛尖卷入农药残留“漩涡”。从铁观音到龙井茶,再到信阳毛尖,“农药危机”此起彼伏,又一次成为大家眼中的热点,不得不看的热点!那么,中国茶业应该如何应对“农药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应对措施 服装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当“华尔街神话”轰然倒塌,金融风暴来袭,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实体经济都已感受到了经济冬天的瑟瑟寒意。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服装企业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呢?       中国服装业的三大趋势      

应对气候变化司 服装行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去年的暖冬让许多企业吃尽苦头,今年还会出现暖冬吗?服装业如何应对突发气候变化?往常这个时候,义乌的一些服装企业已经在大力生产保暖内衣、冬装,但今年他们却十分为难:今年是否还会出现暖冬?出现暖冬该如何应对?建立“天气预警机制”成了

童车玩具批发市场 做童车行业如何应对市场变革

  2008,是童车企业很关键的一年,有的企业将在时代大潮中脱颖而出,但也会有大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无情的淘汰。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童车企业何以应对?远卓品牌机构结合自身对童车行业的跟踪研究和实战经验,对2008

声明:《石油行业如何应对危机 中国多管齐下力保石油安全 应对国际油市动荡》为网友千疮百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