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代松(于代松,副教授,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系主任。院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民营企业创新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旅游学会旅游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工商联(商会)参政议政委员会研究员,成都市委研究员。)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深化,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得长足、持续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尚待研究并需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小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地良性可持续发展极有杀伤力,对民营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颇为有害,亟需有关部门的关注。
![当今中国九大热点问题 九大问题制约民企发展](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92545544578.jpeg)
权力约束 由于我国法律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尚不够完善、细致、切实(定性多而具体量化不够),加之悠久历史中充斥了对私产、私权的不尊重和伤害,现实中相关权力资源拥有部门(官员)也具备随意影响、伤害业主权力的可能,使得广大业主在企业发展上规模、资产增加上档次的过程中抱有疑虑和担忧。他们往往采取如下的选择来控制甚至削弱企业发展、淡化资产规模:通过亲戚、朋友等分散资产或把资产转移到不同名下甚至国外,给自己留下多方面后路;在企业规模、个人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要么花钱与“关键人物”搞好关系来“消灾”,要么通过自己成为政治人物或跻身权力圈政客化后获得自我保护的护身符;相当部分业主担心“树大招风”,在“自己及家人几辈子够吃”的安慰和借口下不再像当初那样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而是懒于发展,甚至干脆歇业养生;不少业主在有了一定实力后有意识地散化财富、奢侈消费,以避免潜在的可能不测。这些业主的行为选择充分反应出其长远信心的缺失,极不利于非公经济的良性、规模化、可持续发展。aihuau.com摊小命短 近年来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数量上的“人海战术”,而企业规模、寿命、竞争力等质量指标仍难以乐观。如果不在非公经济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企业(主)自身素质上有质的改善,企业的规模化、长寿化(持续发展)问题仍将困扰非公经济。缺乏尊重 市场经济体制下相当部分非公经济业主必然逐渐成为先富甚至大富人群,这本是合理合法的正常的应鼓励的现象。但在我国福利保障体系尚未成型、广大弱势群体基本生存尚难保证的情况下,在缺乏私产、私权尊严彰显的社会大众文化氛围中,在政府(官员)尚未完全法制化规范执政行为、媒体舆论对私产和私权缺乏正确引导的大环境下,先富起来的业主们往往不能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尊重,反而成为特殊的嫉妒性歧视对象。形象缺位 相当部分的非公经济业主在创业、致富、发展过程中带上了浓厚的各种灰色甚至黑色痕迹,而政府有关当局未予清晰界定和权威说明。舆论和媒体对业主要么塑造成社会精英大加褒扬、要么偏激地报道成社会败类,恰恰没有把私营业主们作为正常的普通社会成员、创业人士、纳税公民、不规范体制利用者(或被迫参与人)等加以理性对待、认识、宣传。同时,先富起来的业主们也未能树立合理、良性、和谐的财富观,他们对员工的关爱、对社区(居民)的尊重、对环境的维护、对贫弱的扶持、对公民及人权的塑造等都还极为缺乏。这导致社会、公众对广大业主们缺乏尊重、感情和呵护意识,使逐渐成型的业主群体(阶层)没有能塑造起自身本应具有的良好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政企依赖 政府在行使权力、干涉企业、分配资源等方面拥有相当大的随意主动性。这使得不少企业业主要么过度依赖政府,要么成为政府(官员)随意性行为伤害的对象,没有能形成企业与政府之间法制化、公民化的理性市场经济关系。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众多民私企业都带有浓厚的投机取巧的官联痕迹,为什么政府行为和官员的变化往往引发当地主流企业的命运巨变,以及为什么企业发展会“气球”化。后继乏力 第二代业主们由于没经历艰难的创业、生存、发展过程,他们对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鼓励非公经济的决心、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特别关爱等都缺乏感受,往往不够珍惜企业、财富和发展环境。且第二代业主们几乎都有国外的学习、生活经历,他们易于按西方经济、社会的相关制度、文化现状来要求自身所处环境,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心态及他们对政府的态度完全不同于上代业主。门槛太多 非公经济业主们除了部分人有幸被挑选为代表外,主体上没有固定政治身份、政治渠道表达政治权力。同时,如下的现象也昭示着他们政治地位的尴尬:一是观念歧视仍然存在。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观念。一些人办理个体、私营企业事务远不如办理国有企业事务那样理直气壮、坦然从容,而是冷淡消极、缩手缩脚。二是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限制颇多,门槛过高。人们将这种“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现象称为“玻璃门”,看着是敞开的,实际是进不去的,一进就碰壁。三是企业实际税费较重。许多地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太多,不少企业反映各种名目的收费实际上已经大于正式税收。四是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人们反映冷漠。素质不高 相当部分业主素质不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一些私营企业与部分政府官员权钱交易、相互利用,有的相互联手贱买贱卖国有资产,一些政府官员入股私营企业或参与企业经营从中牟利,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官商一体”。这些都极不利于非公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也易引发社会矛盾、动荡。体制不顺 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地方、部门、机构之间在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上往往是涉及利益时大家都插手,遇到困难时大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大家都推诿。 以上这些问题极大地妨碍了民营企业的上规模、上档次、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与国有企业和国际企业相比,为何民营企业寿命偏短?规模化民营企业偏少?高层次民营企业家难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