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为啥赶不上装备更新? 据此前《半月谈》提供的资料,本科4年加研究生3年,7年的时间让王济同学见证了四川某知名高校的教学楼越来越豪华气派,自己却因为学校“有钱挖湖造山 无钱买教具”并没有学到实用的技能。 其实,有着同样感慨的何止王济同学一人,人才培养根本赶不上装备更新的又何止此一所知名高校?!随着高等教育机制的不断改革,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日益加大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普遍得到显著的改善,我国的高教事业也因此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似乎并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对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教育投入力度乃至办校方向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眼下高校之间存在着一股互相攀比硬件的不良风气,他们不是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面比实力、比创新、比成果,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圈地、盖楼、扩招,象那所四川名校新校区的路几个月就更新一次,从鹅卵石路到混凝土路、到水泥路、到沥青路,其变脸的频率之高着实惊人,有些高校为了摆阔,不断提高收费标准,甚至不惜举债搞建设,前不久,不少高校还在呼吁国家帮助化解高校的巨额债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高校缘何债台高筑?难道都是为了提高师资素质和教书育人么? 高校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是导致这一状况的又一重要原因。培养更多的适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是高校首当其冲的职责,然而,眼下某些高校也越来越“市场化”了,他们首先或者更多的考虑着经济效益,有些高校投入巨资建豪华宾馆搞“创收”,有些片面地追求和依靠一流的“校容校貌”去争生源,至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来培养更多的尖端人才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如何通过教学体系的适应性改革来克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则退居其次。当汉白玉桥、挖湖造山、银杏大道等等将高校装点得如诗如画时,一个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四年中连摄像机都没有看到,在大手笔不断比拼装修,一些简单的实验器具都舍不得添置,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学子们寒心!

享乐思潮的泛滥也不容忽视,少数高校不只建筑、门面阔派非凡,而且在办公桌、真皮椅等高档办公设施将高校的老师们装扮成大老板的派头,如此养尊处优的环境,又如何能够唤起老师们传道授业的激情?国家加大投入是为了给高校创造条件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改善教学环境,本无可厚非,但学子们来高校的根本目的是学到知识而非欣赏校园美景。面对教学硬件的蒸蒸日上与人才培育的碌碌无为这种严重的不对称,该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