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把“区域限批”这项被称作“连坐”的处罚制度用在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和5个工业园区。这也是环保总局第二次动用手中最大限度的行政处罚手段。总局副局长潘岳称:“流域限批”已是我最后一招。 怎么看,“最后一招”都透着无穷的悲壮和凄凉、无奈和辛酸。堂堂的环保总局副局长说出这样的话,表明他对环境困局已经无能为力。“连坐”处罚这最后一招,能破解环保难题吗?相信连潘局长自己也不乐观。记得当年,一些计生部门就对超生户搞过“连坐”处罚,事实上无济于事,该超生依旧超生。
![mysql 赋权grant 权限 流域限批不如赋权于民](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72077880957.jpeg)
生孩子和升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是一回事。国人对香火延续的关注和对升官发财的热衷,就热情程度的流露来看,两者并无二致。所以,为了生男孩不惜连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不惜颠沛流离、四处躲藏;为了升官不惜污染我们的母亲河,不惜丧失天良给大污染企业门口挂“重点保护”的红牌子,不惜违法乱纪通风报信、阻挠环保部门执法,不惜阳奉阴违、大玩猫鼠游戏。 严厉的处罚不能杜绝超生现象,同样,“流域限批”这一严厉的处罚也解除不了环保困境。与人口激增同步的是,我们的江河湖泊相继沦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失去了水的功能,使广大民众面临着无水可喝、无水可用的危险。既然处罚行不通,穷则思变,自然要想别的办法。潘岳副局长开出的药方是,当务之急应该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 应该说,这是一个解决办法。如果一地的环境指标可以左右官员的升迁罢黜,而不仅仅由GDP数字决定,他自然要权衡利弊——哪种选择对自己最有利。事实上,官员并非就不喜欢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只不过,眼下的官员考核机制不是激励他们去保护环境,而是鼓励他们纵容污染企业去破坏环境。把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确实可以引导地方官员的执政方向。 但——就算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那么谁来考核?如果还是上级领导来行使考核权,则其价值不免要大打折扣。为什么呢?按照目前的行政体制,上级政府负有对下级政府的用人权以及部分事务决定权,如果下级政府因环保问题被批评,那上级政府就是用人失察,也要负责任。如此一来,上级政府自然就会息事宁人。 因此,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是破解眼下环境困局的一个好办法,但需要完善一点,那就是把考核权赋予民众。公众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环境污染时是最大受害者,环境得到保护时是最大受益者,他们自然最有动力去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责任。此外,公众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环境督察员,应该让公众参与到环保部门对企业的后督察队伍中,应该赋予民间环保组织公益诉讼权,鼓励它们通过司法渠道保护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