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XX公司上市计划搁浅沉思录



XXXX公司组建于1994年10月,是一家以聚酯、纺丝、织造为主,集产学研、技工贸于一体的民营化纤纺织企业集团。公司经过数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在XX地区颇有名望的集团公司。据统计,2001年公司资产规模为9.39亿元,2003年扩大到的29.8亿元,资产规模迅速膨胀。

伴随着公司的高速成长,公司领导层滋生了一种狂热的扩张欲。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公司分别涉足了房地产、银行、餐饮、电力、石油等多个领域。大量的带有盲目性的投资项目往往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反而导致了公司财务状况每况愈下,资产负债比率高达80%以上。公司盲目扩张背景下的高成长,对于公司原始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一旦不能被很好的理顺,那么它所带来的是一种高成本的滚雪球效应。原来的单一的、集权式的带有浓厚家族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一个高速发展的运营实体。公司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反省。

但是,这对于一个民营企业,似乎是一个从开始就很难摆平的事实。太多的历史积存问题,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一种有效的自上而下的革新来适应这一高速发展的要求。况且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中的企业领导,也很难杜绝头脑发热现象的发生。带有一些近乎个人崇拜式的自负行为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中的桎梏。一个曾经沧海的企业怎能稀罕水滴这种熟视行为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试图通过一种更为漂亮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腾飞——股票市场融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两全齐美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可以解决自身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监督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内部管理的规范程度,从而将公司的发展建立在一个健康、良性的轨道上。但是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公司来说,在狂热扩张中的冲动热情以及不切实际举措,实际上遭致的只能是一个浓墨重彩的败笔。

根据管理层观点认为:一方面,香港融资的时间成本较之与国内A股融资低,不需要很长的排队时间;另一方面,香港融资成功可以享受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所以公司管理层在未经过精心论证的前提下,在没有吸收两年前国内创业板失败教训的前提下,香港主板融资计划就启动了。令人可笑的是,在该计划实施之初,公司成立了上市办公室,而具体操办这一工作的只有一个负责联络的行政助理。

另外,从公司最终的人员配备上看,公司的上市办公室总共只有三人,另外两人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从当年的人才市场上招聘的,硕士学历,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上市计划开始了。

从2004年1月份开始,公司上市已经经历了将近7个月时间,但是,作为发起上市的载体----XXXX股份公司仍然未能成立。公司管理层在经历了一次次验资失败的阵痛后,决定暂缓公司上市进度,公司赴香港上市计划随之搁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以及其自身作为民营企业所固有特性决定了此次上市工作的失败。

其一:时间仓促,重组与上市并进,导致工作推进存在很大的障碍

一般来说,企业上市必须经历一定的辅导期。之所以要经历一定的辅导期,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自身运营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规范和不完善。辅导期的存在刚好为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过渡期。企业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规范自身,为自己上市作好准备。但是,正是由于辅导期的存在往往需要导致企业上市的战线拉的过长。企业的时间成本过高。但是,这对于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民营企业来说,显然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蜕变过程。但是,偏偏有很多企业试图来回避这一问题。不惜牺牲自己的规范机遇,来换取上市的时间进程。XX公司正是这样。首先,选择不需要辅导期的香港上市;其次,上市的时间进度仅仅定位8个月。从2004年3月份开始,计划排定10月份上市。这一方面显示出公司圈钱动机的明显,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公司自身财务状况的紧张程度。但是,这种上市与重组并进的操作流程,恰恰成为上市思路的误区。由于自身不规范,很多工作,诸如:公司历史沿革、税收减免以及土地、房产的权证办理均存在很大的问题。最终,这些逐利动机下的操作,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后遗症。而正是这些后遗症的存在,从实质上阻碍了公司上市的时间进程,进而导致公司上市工作的失败。实际上,如果公司能够为自身上市留下足够的规范空间,那么,XX的上市工作,绝对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上市计划也不至于陷入目前的“两难”境地。

其二:自身的不规范是上市不可逾越的鸿沟;

民营企业自身的不规范,这是很难回避的事实。就好像和其自身的“民”字头一样,充满“草根”经济特征。对于XX这样的企业来说,如果要追溯其不规范的源头,实际上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产权明晰背景下的逐利性。所以问题出的最多的也就是在涉及税收、各种费用等。比如:出于逃税目的的财务造假,两套帐本;在合法政策空间下避税行为:虚假民政福利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身份以及项目审批造假等;甚至简单的虚开、少开增值税发票行为;对于费用的一些逐利行为,可以归结到很多的土地、房产权证的办理上。这方面公司存在很大的缺口,甚至一些土地、房产属于严重的违法占用和建造。这些问题的累积,恰好成为了企业上市的最实质性障碍。而这种障碍要在短期内予以解决,实际上让公司背负了高昂的财务成本和公关费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XX公司自身的不规范是上市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三:管理的混乱,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司的上市进程;

 罪与罚:XX公司上市计划搁浅沉思录

公司管理的混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究:其一管理人员的配备。在XX这样一个资产规模近30个亿的大企业。其内部几乎没有自己的中层管理人员。打一个比价形象的比喻,在XX公司,30万直接管理和指挥着3万。这一点无论是从管理学角度和还是从公司自身规模角度都很难解释。唯一的解释只能从公司自身的民营企业背景上。单一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只能造就这样一个势必躬亲的管理格局。公司的副总几乎都兼任各个部门的经理,而部门实际拥有的只有一个责权并不匹配的经理助理。单一的直线管理模式实际上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被提拔的管理人员,起初并不是从管理的目的上加以引进的,而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拉贷款、搞好政府关系等而引进的。在目前公司发展的全新环境下,大多又不能胜任自身的工作岗位。所以一个差强人意的管理团队是很难左右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单凭一个每日工作16个小时的总经理,恐怕打造“百年XX”的历史重任实在太勉为其难;其二财务管理不健全,自身缺乏一个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集团公司整个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处于一种瘫痪状态。说其瘫痪,主要是因为这种财务不能履行其自身的基本职能。不能起到核算、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不能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基本的参照依据。公司的财务管理上存在帐实不分、帐帐不清、帐表无法对牢的情况。财务审计功能和融资功能界限模糊,骗贷和逃税现象严重,2004年上半年,公司贷款不下20个亿,2001~2003年,公司逃税接近3个亿。糟糕的财务状况相匹配的是糟糕的财务人员,而糟糕的财务人员带来的是非常混乱的财务局面。令人可笑的是,公司的财务人员90%的时间在造假,而10%的时间在从事修修补补的工作。在2004年,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公司的财务的基本职能基本上简化为“为公司贷款服务”;其三:公司内部的裙带关系比较严重,公司职业经理人的一些管理措施不能很好为下属所推行。上下管理以及信息沟通的不通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各种带有不同背景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负担和绊脚石。公司为严格执行民政福利企业的内部指标,对下属子公司员工进行裁员,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无疾而终。很多存在裙带关系的员工依然留在公司内部。公司的管理效率依然没有提升。

其四:中介机构的自身风险,提升了独立性的要求,进一步阻碍了公司的上市进程;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理性人的选择。而对于监督来说,不存在利益机制的监督可以说是最有效的监督。在XX公司的上市运筹中,中介机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介结构主要是审计机构和律师的作用。这两者对于公司上市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正是由于中介机构在权衡项目风险与自身收益的过程中,外部监督机制就很好的树立起来。XX公司存在大量的逃税行为,诸如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假民政福利企业以及虚假中外合资企业等行为。这些行为在外部审计过程中,被大量的发觉。而这些行为的发觉足以构成对于自身利益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选择理智,放弃眼前利益,坚持自身所独立性要求。而这种要求表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就是对于验资和审计报告等监督成果的严格把关,这就直接影响了公司上市的时间进程。公司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将这种问题,归结于中介机构的不配合或者不合作,但是实际上简单的利益分析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两者在利益关系上的迥异。所以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或者不协调决定了中介机构不可能冒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为公司验资和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所以实际上,公司自身的逐利行为,往往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陷阱。公司自身作茧自缚。而不能怪中介机构的不配合作假。所以,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能够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

其五:国际大投行的不作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公司的上市进程;

公司在对券商的选择上,坚持两点:一有知名度;二有承销实力。经过最终的权衡和比较,公司最终选择了香港汇丰银行作为公司的券商。显然,公司的两点,汇丰无疑都具备,但是,为什么在公司上市的进程中作为国际投行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汇丰银行自身的声誉和实力与公司目前的知名度不是很匹配,导致在上市过程中的协调和整合工作,公司被券商牵着鼻子走。公司不能在专业上和具体规程上与券商进行协调和沟通。另外,作为券商自身又有很多的项目,根本无暇顾及公司这一项目,导致很多工作只能处于遥控状态,而实际上并不是解决问题。套用一句俗语:店大欺客。所以在选择券商问题上,公司事先的决策似乎并不稳妥。

其六:宏观经济紧缩,特别是在土地市场上的严控,实际成为制约公司上市的又一道红线;

2004年,中国经济一度呈现过热局面。中央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整顿与调整。一方面,中央政府紧缩银根,严格控制对房地产领域的信贷额度;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土地市场也进行严厉的整顿。这些措施的出台,直接影响了公司上市的时间进程。由于公司在原有土地、房产的清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未征先用”,甚至乱占耕地等问题。上述问题属于中央此次土地市场严厉整顿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试图通过对地方职能部门的公关,来突击办理土地、房产权证。但是,在土地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的背景下,权证的办理工作根本无法开展。XX上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并最终导致了股份公司成立的验资工作无法进行。中介机构在风险权衡的顾虑下,坚持了自身的独立性。XX自身的逐利行为,在政府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成为不折不扣的硬伤。

其七:公司领导层的宏观决策失误,导致公司上市的根本失败;

不能否认的是,公司领导层在对上市这一问题的论证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另一方面,没有对公司自身的问题进行比较缜密的了解和分析,最终草草的收场。这里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公司领导被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冲动与套利行为所左右,另一方面为公司自身快速发展所掩盖的大量财务问题所蒙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公司的这种冲动。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酝酿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刚好这种豪气又为公司领导层所乐观的欣赏,这种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公司在没有经过任何前期准备与辅导下,上市计划就正式启动了,一致于在券商的选择上,公司的评判标准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市的时间尽可能的短,哪个安排的时间短,哪个就最有可能成为公司的上市推荐人。

其八:民营企业陈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上市;

思想是一个极其根深蒂固的东西。这东西一旦形成,那么就无可争议的成为一个主宰行为主体的一个魔力。

在XX这样的企业里,它能够发展这么大,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的最早的那批创业者。但是,这批创业者的思想,并没有随着XX的发展壮大而有所改变。原有的造假,逃税,克扣工人工资以及各种无法想象的牟取利益的做法和思路,左右着公司的发展进程。家族企业,以自我为中心的集权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各种出于个人利益的套现,在很大程度上为XX的发展种下了祸根。因此,从根本上说,XX要发展必须对自身的经营思路和管理层进行重新整合,否则,XX的发展很难逾越短命的这道坎。

XX公司的发展需要一个新思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8781.html

更多阅读

发廊女、小姐的"罪与罚" 漂亮的发廊女

[编者案]“小姐”、“发廊妹”就生活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甚至到处都是。一道玻璃门,一盏暗红色的灯,凉快的服饰,肆无忌惮的疯笑和招手。更深的了解都来源于网络,编辑把这些年来网络上关于小姐的“罪与罚”罗列出来,这里所说的罪是“所受之

11eyescrossover 11eyes罪与罚安卓版apk

今天,我在搜索游戏的时候,11eyes这个醒目的标题就立即把我吸引住了。11eyes”的意思是游戏全通之后CrossVision中的11个不同视角。我打开了介绍,发现网友对这个游戏的评论很高,我就把它下载了下来。这个游戏是根据同名的动画片而出现的

声明:《罪与罚:XX公司上市计划搁浅沉思录》为网友一心居一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