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走到这一步,真的是想不到,大型国企、著名国企还好一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国企,真的是处境艰难。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是名声扫地,到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的尴尬境地。官员们已经不想在国企身上要政绩了,而是想方设法要把国企象甩包袱一样尽快甩掉。我在的小城原来因行政区划而留在某市的国企,现在白给对方都不要,已经不是为争国企打官司的年代了。
想当初国有企业是块金字招牌,是绝对的香饽饽,当上个国企业职工走路都昂首挺胸,不少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国企职工。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那时候的国企没有不盈利的,市场不用管,原材料不用考虑,有计划部门订了计划后,自有相关部门提供材料,生产的产品全部计划调拨,国企只是个生产车间,你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保证技术和质量就万事大吉了。何况那时候对质量要求也远不象现在这么难。国企过的是优哉、游哉的美好生活。当时的国企普遍受到重视,许多人分配到机关都不去,非要托人去国企。市里领导也不断地有人写条子介绍人来国企。现在形势变化,领导写条子到企业都是让企业把某某放走,多么巨大的变化!
我所在的小城是国家改变行政区划时增设的地、市级单位,原有国企几十家,近十万人,连家属近三十万人。他们为小城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小城发展的经济支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管理粗放,市场意识不强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企业普遍陷入了困境。更由于我市的国企都是属于中小型,没有特大、及效益特别突出的国有企业,因而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小,逐步被外企、私企、合资企业所取代。成了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多余人”。不仅如此,更由于改制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时有国企职工因待遇得不到落实而上访告状,使当政者不但不能向国企要政绩,反而要解决数不清的难题,进一步从“香饽饽”沦为“破抹布”。过去在省市权属交叉,国企的归属就成了争夺的对象,现在却成了谁也不想要的弃货。曾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谋市为了向我省争要一个占据风水宝地的国企,官司打到国务院,最后由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工业的李鹏签字,才算终结了这场官司。
最近几年,通过各种形式的改制,已经使部分国企改变了性质。有的与外资结合变成了合资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形势还算过得去,职工们也还算是得到了妥善安置;有的由原班子入股变成了民营企业,这样的企业好坏不一,但基本上也算过得去;还有的破产清算,给职工发放了转换身份的补偿金,勉强得到了解决;最差的是两家本以为给企业找到了出路,被民营企业兼并的企业。民营企业老板与老国有企业职工最大的差距在于思想差距。按民营企业的观念,职工是我的打工仔,我要用你就用你,不用你给我滚蛋!国有企业的职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职工,把青春奉献给了企业,就是为了养老预期。那时候的国企职工讲奉献不讲条件,加班加点平常又平常的事情,但生、老、病、死单位全包,职工没有后顾之忧。现在由民营企业兼并后,这两种观念怎么能够融合在一起,其矛盾程度可想而知。严重的观念冲突导致了矛盾加剧,兼并方不再给职工发放生活费,职工到各处上访告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参与解决,直到延续了八年,一个中国人打垮日本鬼子的年限,才由我市政府断然决策:不再依靠对方,自己全力解决,最后总算解决得比较圆满。
现在还有十几家国有企业,市里决策全部改制,正在运作之中,但愿能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