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民企对珠海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但是,不少民营企业刚刚出世便消逝。据市工商部门数据显示,2003年我市新注册私营企业3629户,当年注销企业1792户;2004年度新注册私营企业3629户,当年注销企业1247户;2005年全市共有12668户个体工商户办理歇业手续;珠海市的民企寿命不足3年。而国家工商部门研究数字显示,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也只有3.5年(见7月26日珠江晚报)。
珠海将民企发展“短命”的原因,归咎于“三不”谜局,即“根不深、步不稳、不成群”,另外还认为是存在自身素质制约和外部难题待解造成的。应该说,以上这几个原因算是基本上找到症结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者,从另外角度上讲,其实这种现象不单存在于珠海民企,而是存在于全国民企当中,新闻中的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全国民企平均寿命也只有3.5年,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源又是在哪?
多年以前,有民企分析家指出,中国民企将面临“三年之痒”和“七年之痒”的挑战,也就是说,“三年”和“七年”被视为是中国民企的“劫数”。为什么这样说呢?以笔者之见,应回到上文所说的“三不”谜局,如果一个民企能够闯过三年和七年,那么,所谓“三不”谜局也就算基本被破了。但为什么说是三年和七年,而不是五年或八年,这就好象人的血液循环一样,24小时为一小周,七天为一大周,而三年和七年,就相当于民企的一个生命周期一样。当然,这种说法很玄,暂且将它叫做企业宿命吧。
其实,不管是“三年之痒”还是“七年之痒”,或者“五年”、“八年”之痒,笔者认为,赖以维持民企生命的因素,除了所谓“三不”谜局,还有所谓自身素质制约和外部难题待解之外,而关健中的关健在于民企老板身上,民企老板能否破自己的管理极限,是决定民企能否闯过三年或七年的关健,而这其中包括留人等多方面因素。最后,有个众所周知的现实务必引起民企老板关注,即民企不是一个人的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