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品牌的归属问题,正成为人们关注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汽)的又一焦点。 自罗孚项目落袋为安后,南汽对旗下几大品牌进行一系列“改革”,欲把跃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跃进)与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依维柯)两大品牌放在一起组建商用车公司。 当消息传出后,在业界掀起了一片涟漪。据传,以江苏省丹阳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希望当地企业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式予以参股。不过,丹阳市委办公室和发改委有关人士对《财经时报》均称,“还不能肯定这一消息”。 有业内人士猜想,南汽放出消息将跃进与依维柯联盟,旨在让跃进待价而沽。而持不同观点的人士认为,“如该省内的企业与跃进牵手,一切都好办,反之,情况将变得很棘手”。 待价而沽 跃进与依维柯组合在一起,只是南汽的一步棋子。南汽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南汽一直都有整合跃进的想法。”他指出,南汽的做法,吸引外来资本,通过项目参股方式,改良跃进品牌。 南汽考虑引进外来合作伙伴已有一段时间,目前态度积极的资本不少,但还没有一家进行过正式洽谈。“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跃进带着项目,外来资本以资金方式参股。”一家想参股跃进的某企业证实。 从整合运作上看,南汽正在试图将跃进和依维柯绑在一起组建商用车公司。依维柯外方可能不会轻易同意。南汽捧出“大餐”跃跃欲试,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的其他资本,希望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有关人士分析,像跃进这样的企业,资产质量不高,主要受体制的影响。一旦改变体制,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就一定有较好的回报。他表示,现在车市低迷,许多剩余资金正在寻找出路,是一个进入汽车业的好机会。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高级分析师腾伯乐认为,跃进品牌非常有价值,只不过目前产品受限,经营不善。 据腾伯乐回忆,在60年代~70年代初,中国十几个省市都在模仿跃进品牌造车。一些企业通过模仿,拥有了资产,就通过自己研发造车步伐,发展到各自有自己的产品,到今天大家都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因此,跃进待价而沽,敞开大门迎接合作者,还有很多资本愿意出手。 跃进光芒退色
有着比东风汽车还老的国营企业跃进,曾经一度是南汽主打品牌。 南京汽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永平认为,跃进一直很低调,外界都不看好。
跃进品牌衰落的根本原因,南汽的总体衰落、亏损、缺乏发展的后劲。在1993年,南汽产量在汽车业排行第5位;2000年排行第12位;2005年产量仅比2000年增加了4万辆。南汽产量一路下滑,让旗下跃进变成一滩死水。
与同行比较,江铃、庆铃、东风、江淮等靠技术进步,不断更新车型,保持了行业地位。业内人士认为,跃进品牌历经数年,机器设备老化,导致跃进品牌退色。原来北京轻型卡车就是因为机器设备老化而衰落。
对于同属于轻型车行业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近年来采取价格战手段,横扫轻型车市场,市场占有率高达35%。就此,跃进丧失龙头地位,排在同行第五位,占有率只有6%。
跃进在销量下滑的同时,产品质量问题不断,让消费者快速放弃了这一品牌。这样在轻型客车行业中,金杯、北汽奥铃的出现,使高档轻卡市场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跃进品牌从来没有作过认真的定位、战略宣传,品牌形象也非常模糊。更为重要的是,跃进品牌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在消费者心目自然退色不少。
何去何从
预测人士认为,想重振跃进品牌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基础很差,可利用的资源太少。
据悉,江苏省政府原来对跃进抱以很大的希望,但现在非常失望。而今长安和福特到跃进老巢南京大规模投资,使南汽的地位受到重创。
相关人士认为,四年前,跃进通过债转股方式,从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由多个投资主体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同年跃进移交江苏省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当前,资金短缺正成为制约跃进品牌的发展难题,只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才能冲破融资“瓶颈”。
关于跃进引进资本的话题,此前一直没有见诸报媒。7月18日,丹阳市发改委有关人士对《财经时报》记者说:“对于以投资的方式进入跃进,这个事情我还不知道,但不管怎么说,对安阳也是好事。”对引进重要项目,他坦承,丹阳市委市府非常重视。
最近两年,跃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江苏一位接近跃进的人士透露,有企业已秘密派人到跃进考察过资产问题,如对陷入冷宫中挣扎的跃进,通过收购后再重新定位,对跃进品牌也许会有改观。
跃进的前途,悬挂在半空中。《财经时报》获悉,丹阳市以新天洋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一些零部件为主的企业,曾是跃进的供应商,如车灯、仪表盘等。鉴于此,不少零部件商受跃进与依维柯事件影响,而今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的确希望借机杀入整车业。
在安阳市零部件商会会长胡伟生看来,跃进品牌是不可能拿过来做的,因为安阳的发展太落后,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家整车企业的发展。“如果安阳市的企业,要以投资方式参股跃进,只有造农用车的宏源型钢有限公司有一点希望,其他企业希望很渺小。”
腾伯乐对《财经时报》记者表示,要收购一个品牌,有很多原则,比如前期资金管理、渠道规划、税收政策等,都要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