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大面积更换青石板道”—今年4月底,从事徽州古建筑摄影与保护工作的本地摄影家张建平在其微博上披露这一消息后,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时代周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当地确有以新石板替换破碎的老石板“黟县青”的现象。地方官员表示,下一步会逐步用老石板换回新石板。之所以未在施工时及时铺上老石板,是担心公开收购后村民会开挖、变卖自家的老石板,拆东墙补西墙。但这一说法遭到村民驳斥。 一次正常的工程施工,凸显地方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互不信任。背后,是双方长久以来因景区经营不善累积的深深矛盾。 亮点工程触发石板更换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西递村开始施行“三线下地”工程—将低压电力线、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电缆线埋入石板道底下,导致村里相当一部分“黟县青”老石板在施工过程中断裂、破碎。“黟县青”是本地产的一种石料,古朴厚重,在西递村兴起之时便被用来铺设村庄内的道路。 据统计,截至当年11月,西递村共完成内线管道开挖、铺设、回填4500余米,建设窨井80个,而破损的“黟县青”石板却未有确切数字。 其实早在2006年,安徽省建设厅便曾组织召开西递村、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评审会,并出台《世界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规划》(下称“《保护规划》”)。按照规划要求,“三线”须尽量避开主要景观和游览空间进行地埋改造。 “我是不同意更换石板的,不过说了也没用,我家门前的老石板我是没有同意更换。”西递村民黄和荪向本报记者抱怨政府部门一味从简从便,不能真正保护古建筑。 据黟县发改委文件显示,包括“三线下地”在内,该县2012年共安排了13个亮点建设,其中西递村和宏村分别投资7.15亿元和7.01亿元,用以打造社区型世遗旅游示范区,其他村落景区则投资数千万元进行包括石板路修复在内的一系列改造。 政府、村民互不信任 此前有消息称西递大面积更换约五成老石板,当地政府则表示更换的不到总量的一成,并称此次改造工程实属一并将上世纪遗留的水泥道路按传统工艺铺设了青石板,为新修道路。 “老实跟你讲,的确是在一些支巷更换了一批老石板,因为本地产的‘黟县青’非常脆,一起来就碎了断裂,就只好换成新石板。”西递镇党委书记程宏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已对所有的古石板进行编号和影像资料存档,除对个别完全破碎无法继续使用的老石板进行更换外,其他全部按原样在原地进行恢复。”西递官方希望向外界传递“请相信我们”的声音。

前述《保护规划》曾对西递村和宏村的石板道变化作出明确规定:“古村四条主要街道路面整修项目—正街、横路街、前后边溪以及各条巷道原样恢复保留,整理石板路面”,“传统街巷铺地应采用传统块石铺砌”,“新修道路亦采用‘黟县青’块石铺砌”。 西递村缘何要违逆《保护规划》的要求?按照程宏辉与西递公司总经理兼西递村支书唐国强的说法,“三线”定埋完成之后,已经铺设的星子县新石板将被“黟县青”换回。老石板主要是从村民手中收购,但西递公司并不想在施工期间就公开征购。 “我们现在不能收购‘黟县青’石板,这里收购那里村民就会挖掉现有石板道卖给我们,拆东墙补西墙。”程宏辉说,“到邻村收购也不行,他们(西递村民)晚上拉过去第二天再卖。”在此期间,西递公司会派人逐一对村民家中的老石板进行登记并做记号,等到需要时再从村民手中收购标有记号的老石板。 受访的西递村民则认为程宏辉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因为西递曾发生过一起因在民居改造中违规拆迁古建筑墙体而被判刑的事情,“现在哪个村民还敢动文物?更不要说偷拆石板拿去卖钱了!” 这,无疑是西递官民双方矛盾公开化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