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冰冷的激情



仔细想想,营销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产品和如何满足需求的问题,而营销本身就是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之间如何平衡的科学。

抽象的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可以具体为产品和消费者需求,而两者的矛盾也就是如何用产品去满足需求的问题,也就是平衡产品功能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产品理论也是营销理论中最为基本的理论,将需求导向逆向思考一下都会归结为产品和技术的问题。

从技术说起

产品的形成是因为人类的劳动和对于生产资料的加工形成的,而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产品的革命。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光辉和伟大的决定着人类自身命运的力量。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背后的能量都是科学技术。

蒸汽机改变了欧洲、欧洲改变了美国、世界改变了中国。从第一次技术革命至今,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着,网络技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等等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社会元素,改变着世界前进的方向。

技术不仅仅是大企业获得市场领先的手段,技术研发也成为大企业对于人类整体的责任(一些技术领先的大公司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达到销售收入的10%以上)。科技的进步在影响着人们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产生了广阔而又更广阔的空间,而营销者有责任加速与引导科技进步的过程。

aihuau.com

科技进步对于营销的影响:(1)产品生命周期缩短;(2)技术贸易比重加大;(3)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新的压力;(4)企业管理模式流程化、onmouseover=displayAd(0);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0);>精细化;(5)发展中国家低劳力成本优势降低;(6)交易方式、流通方式发生变化。

这种趋势同样是不可逆的,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应该密切关注所在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对企业营销行为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案,并以技术进步为契机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使企业长久健康运行。

企业关注技术,最重要的是要看到: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可能会引出新的行业,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也可能使采用旧技术的行业衰落下去,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例如集成电路的出现淘汰了晶体管工业;19世纪的铁路技术改变了竞争的地域性;节育药具改变了女性的就业环境;计算机技术加快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技术是第一推动力

产品是营销基础

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价值链形式的,而产品则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内容,因为产品给顾客提供了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是顾客需求的中心内容。而技术则是产品背后的第一推动力,换言之,技术也就是价值链的推动力量。——美国二战后经济的崛起就是最好证据,那时候战争催生了很多技术,但是由于战争中美国的良好环境,所以吸引了大批的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优秀科技人员,所以直接推动了美国的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世界上很多次商业变革都与科技有关,几乎每次需求与供给的环境巨变都是源于生产力的进步。所有的商业产品中几乎都因为凝结着人的劳动技术的改造而形成了价值。

4P的理论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核心的营销概念,是因为它概括了目前所有的营销元素,而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同样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产品、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渠道、产品的销售。

而其后,不论是4C、CRM等等都是以4P为基础的,而产品的组合理论、品牌(产品的名字)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等等,这些关联起来就是整体的营销策略。所以我们说营销是以产品为基础的。

不同的技术形成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形成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行业本质的区别就是技术的不同,技术的不同造就了社会的分工,形成了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商品因为自身的特色决定了自身营销方式的不同,所以才形成了不同的营销形式和手段。

企业创新能力:

技术与商业的捆绑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创新,然后是跟随其后的其他方面的创新。对于企业也是一样:创新是一个企业充满生命力的元素,而企业创新的表现形式就是产品的创新。不过对于企业来说,营销同样可以为产品创新。不过两者的区别在于:技术创新形成客观的产品差别,但是营销创新让这种差别具有了商业意义。

在这里有一则梁小民先生说过的案例:以前的厂家都生产方形的水杯,而你生产圆形的水杯。这算不算产品差别呢?消费者如果只看到水杯是用来喝水的,形状无所谓,那么他们会不会多花一些钱使用圆形的水杯呢?可能不会。

但是,当你找来一个医学专家或者医疗机构等其他权威部门,证明方形的杯子不容易被刷净,所以相对于圆形的杯子更容易残存病菌,这个时候消费者才会认可圆形杯子的产品差别,并且为之付出高于方形杯子的价格。

差异化可以作为一种创新行为,这种行为包括了可观的产品差异化和使消费者认同的营销传播差异化才是完整的。

企业推出新产品的能力也是其创新能力的一个表现形式:在新产品的商业分析中,新产品系数=技术成功概率×(商业成功概率×销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从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成功是需要技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

由此我们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本土鲜有独特的、真正的营销理论出现?

答案就是我们并没有需要新营销理论的技术革命,技术的变革和进步才是营销变革和进步的基础。

链接:

在新兴生物科技企业中,

知识耦合是创造力的关键

25年来,总部位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闻名遐迩的立体声扬声器和其他音响设备生产商博士公司一直潜心钻研一个与声音毫无关联的问题——对汽车悬架系统进行改良。

博士公司的创始人阿玛尔·博士曾设想,他的公司拥有的声学物理知识同样可在对付撞击和路面凹坑时,助司机们一臂之力。因此,在2004年,博士公司推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与音响毫不相干的产品:汽车悬架系统。该系统摈弃了传统的充液式减震器,转而使用高压电线圈和磁铁。该汽车悬架系统已研制完毕,有待上市。博士公司正在与汽车制造商探讨该系统的商业化前景。

博士公司的这一突破性进展成为一种知识耦合技术的典范——指将某一领域的专门技术应用于另一个迥异的领域内,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或服务。

沃顿管理学教授许大卫(David Hsu,音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林光辉(Kwanghui Lim)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知识耦合可以帮助各个公司更快地实现产品销售和盈利。他们在新论文《新兴生物科技企业的知识耦合》(Knowledge Bridging by Biotechnology Startups)中表示,“所有想成为知识耦合型组织的公司所要做的是将合适的人才招至麾下,并给予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自由。”

许教授和林教授写道:“我们研究了连续创业者阿莱加德罗·扎法罗尼(Alejandro Zaffaroni)的案例,他在该行业的不同领域内成功创办了七家生物科技公司。扎法罗尼从前的一位同事如此评价他:‘对于人类创造力领域内的任何新技术,他都无所畏惧。他跟许多不同领域的人打交道时都能左右逢源。因此他能洞察看似迥异的领域之间的关联。’”

扎法罗尼式的跳跃并不囿于商界。学术界的创新也同样喜欢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联系起来。新兴的演化经济学便是一例。作者写道:“从演化生物学中借鉴关键思想——比如遗传变异和遗传选择规律——演化经济学家们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组织是如何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演进。”

专利追踪

作为创业领域的专家,许教授一直痴迷于创新的历史以及公司内部超越故我和日常营运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在思索,当公司需要把重心放在调整现有产品和削减成本等任务上时,应如何定位才能取得革命性进展?许教授的求知欲促使他又回到母校之一——斯坦福大学。

作为现代生物科技基石的重组DNA技术就诞生于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拥有该技术的核心专利。任何公司都可以申请获得该专利的许可证,很多公司也这么做了。

对他而言,这些公司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它们一定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而且自此之后都申请了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专利。这些专利都可以在更早期的专利中找到灵感源泉。许教授和林教授指出,在斯坦福大学授予许可证的公司中,知识耦合型公司较之其他公司而言,拥有的专利更多。由于专利上列出了发明者及其从属关系,因此可以观察到科学家在这些公司间的轨迹。

教授们指出,知识耦合型公司会聘用多种背景的研究人员,旨在促进知识的交叉互动。他们还加入企业联盟或与风险投资家们合作,后者以其交游广泛而著称。作者写道:“卓越的风险投资家能够使他们的被投资公司获得外部资源,如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源,而他们自身则提供宝贵的知识,从而推动了创业型公司的发展。”许教授和林教授借助两个数据库,获得了企业联盟和风险投资的相关信息。

发现创新型公司并理解它们如何获取知识仅仅是一个开端。之后,两位作者需要确定知识耦合是否能提升公司的业绩或盈利能力。毕竟,在商业世界里,若是最终无法产生利润,广泛的求知欲只能徒劳无益。

在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后,两位作者继而做出结论,即知识耦合的确大有裨益。与非知识耦合型公司相比,他们认为,知识耦合型公司更有可能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署的新药认证,也更有可能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来募集资金。

并非所有关于公司如何整合学习领域的方式都行之有效。公司加入的企业联盟数量或者所获风险资金的数额都不足以证明它属于知识耦合型组织,只有是否招聘了多样化的研究团队才最为重要。

两位作者对风险投资的研究结果似乎令人诧异,因为在此之前已有大量针对风险投资家如何搜寻创业公司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但两位教授为他们这种有悖于直觉的结论提供了若干可能的解释。他们指出,对于管理者而言,寻找风险资金耗时费力,对知识耦合工作的投入也必然减少。他们在文中写道:“第二种可能就是风险投资的介入有助于创业团队重点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以实现商业化的成功。”在这一阶段,公司将格外重视产品销售的具体细节,而不太关注能取得专利的研究。

对于他们所研究的公司而言,虽然聘用各种领域的研究人员促进了公司之间的知识耦合,但是这样做并非没有风险。他们写道:“不同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可能最终出不了成果。”研究人员可能无法找到研究背景的互补之处,或者他们的合作无法迸发出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尽管该研究中没有对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但许教授认为,知识耦合型公司绝不是聘请到不同领域内的人才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一旦这些人来到公司,公司必须提供高薪和激励的环境。他说:“有时创新型人才并不只是为了赚大钱而工作。他们可能需要宽松的工作氛围、能够参加那些有趣的会,或是对他们的共事伙伴不作限制。”

许教授说,公司试图激发知识耦合的其他方法包括设立信息交换场所,这样研究人员可以实现观念共享,并征求他人对项目的建议;举办自带午餐会,聘请外来演讲者进行技术课题的演讲。一些公司甚至独辟蹊径,比如沿着走廊摆放白色书写板,这样雇员可以在灵感闪现时将它们记录下来,或者是贴出初见雏形的概念,来征询同事们的意见;或者他们将美味小吃堆满休息室,这不仅仅是出于奖励员工、激扬斗志的考虑,而且也能吸引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光顾。

上述措施与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2004年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提及的对创新的观点不谋而合。乔布斯说:“在走廊里沟通交流的人或者晚上10:30打电话、彼此沟通新见解的人正是创新的原动力。又或者是某人认为他构思了一个最酷的新产品,于是召集了6个人召开临时会议,想听听别人的看法。”

英才专款

 产品:冰冷的激情
鼓励知识耦合的过程中最有希望但风险也最大的一个环节是允许研究人员无限时地研究勾起他们好奇心的项目。许教授解释说:“这就好比尝试复制学术环境。美国的3M和谷歌公司(Google)是这样做的。但这也有个隐患,即员工把20%的时间耗费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上,又无人追究。”

3M公司甚至为那些愿意在本职工作之外进行项目研究的科学家提供“英才专款”。在申请拨款的研究人员中,3M公司每年都会拨给十几个人$50 000 至$100 000不等的专款。收受人可以用这笔钱雇用其他人员或购买必要的设备。但是,即使是英才专款,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回报。研究人员可能不会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玩计算机游戏,但是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过程不一定能催生新产品。许教授指出:“你不得不做好失败的准备。有时候,员工们会做无用功。”

即便如此,许教授仍表示,他和林教授“很看好知识耦合的光明前景”。一言以蔽之,在他们所研究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创新型公司表现更为抢眼。

目前,许教授尚未打算让经理们整改公司的内部政策和流程。虽然聘用英才并给予他们诸多自由在许多领域是行得通的,但是两位作者研究的只是生物科技领域。上述过程可能在其他领域,比如软件业和通讯行业,执行的过程及结果会略有差异。

更重要的是,两位学者仅研究了企业方程式的一半,即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来提升业绩和在理论上实现高收益的潜力。它并未进一步给出公司成为知识耦合组织所需的成本。

许教授说:“我们只能看到成功的专利,而无法看到被拒之门外的专利。我们也没有深入分析公司运作的内部政策及其执行时所产生的正式成本和管理成本。那些成本可能会非常巨大。这正是我们在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时有所顾虑的原因。”

知识产权:企业的新资本

很多企业和产品是依靠专利起家的,比如说中华鳖精、太太口服液、可口可乐,这些产品的特点就是拥有或者占有了知识产权,也就是生产产品的专利技术权,从而保证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也保证了竞争的优势。

1985-2004年,全球专利申请量几乎翻了一番,由88.4万件增至159.9万件,年均增幅为4.75%,与同期全球GDP约为5.6%年增幅趋于一致。近年来,专利国际化趋势明显,体现在非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自1995年以来年均7.4%的增长率递增以及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和墨西哥等国专利申请量的上升。

企业的强盛必然带来国家的富强,2005年申报德国专利最多的20个企业中,有6个是汽车生产者,即戴克公司(31899项专利),大众公司(5859项),宝马(8569项),奥迪(11354项),通用(14292项),欧宝(15271项)。排名第2的博世公司(2149项)也与汽车零配件相关。(排名第1的是西门子,2398项专利。)这些技术都是能够产生双面效益的:既可以用来生产保持技术领先,又可以用来作为认证和行业准入门槛。

针对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科技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提升,并成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必须是自主的技术才有资助的竞争力,才有主动性。“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创新为辅,能够‘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这种愿望也许是好的,但客观上却是无法实现的。在国内市场全方位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形势下,离开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空谈技术创新无异于自我封闭,而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正是以专利和标准为武器来垄断技术、高筑技术壁垒的,如果非专利方应用这些标准和技术,便会涉及诸多知识产权纠纷,对方可以坐收高额专利使用费,或者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迫使我们退出市场。

对于现有市场条件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已经势在必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支撑,在许多地方、许多领域,粗放的、低端的、雷同的产业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项目却屡禁难止。粗放增长反映在外贸中,是贴牌加工出口和高技术产品引进比重不断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自己主要生产低档次的、产业链低端的产品。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占整个外贸的57%,去年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将近1000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的80%是采用外国的品牌,高额的利润被外商拿走;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7万亿元,其中设备购置的60%是进口的。

专家提出制定国家知识产权策略:

一、制定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既要遵守我国已参加的国际公约、协定,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要从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法制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宗旨出发,科学制定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启动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的研究工作,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协调现有的知识产权单行法,补充权利限制及制止权利滥用方面的内容,增加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方面的内容,重点增加存在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内容。

三、借鉴国外经验,协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关系。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促进行政与司法的协调。

四、整合优化行政资源、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统一管理。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借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经验,发挥地方知识产权局引导、支持、协助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作用。

五、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明确: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知道作用;企业战略是国家战略实施的保障和基础。

六、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要通过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知识产权院系,增加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加快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同事建议教育部门研究在大学中,尤其在理工科院系中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七、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要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面向大众,更要注重面向各级政府、各有关科技经济部门的领导的宣传,提高全社会遵守、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的法制意识和自觉性。

一件产品,没有产品力是不会有营销力的。而拥有产品力的基础就是技术水平。以华为为例,2002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003件的数量在国内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居首位,与申请量居第一位的国外企业——韩国三星株式会社并驾齐驱。此次是国内企业申请量首次在数量上与国外企业持平,华为因此被国内媒体称为“企业发明冠军”。这说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华为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列,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专利保护方面的差距也正在缩小。

华为专利申请一直保持超过100%的年增长率,受到政府和业界的关注。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止到2002年,华为累计申请专利2154件,获得专利授权329件,申请PCT国际专利和国外专利198件,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国际专利最多的单位之一。华为一贯高度重视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投入,每年对研发的投入超过其销售额收入的10%。2002年华为的销售额为221亿元,研发投入达到30亿元,用于专利申请的费用超过了一千万元。在华为两万余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到46%,达一万多人。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北京、上海、印度、俄罗斯、瑞典、美国等地成立了十多个研究所,实行NGN、WCDMA以及ASIC芯片的跨国同步开发,同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及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持续研发投入,华为在成功拥有同步业界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受市场欢迎的先进产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成果。华为将本着“保护自我,尊重他人”的原则继续加快知识产权建设步伐,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华为可以与世界企业竞争,可以保持狼性文化,可以把握行业动向,可以让产品充满了竞争力,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技术对产品的重要性,说明了产品对市场的重要性。

结语

在市场大潮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去理解营销、运用营销,但是如果想仅仅依靠营销胜利是不可能的。

因为营销的主体是产品和顾客,而企业最具有能动性的是改变产品,我们可以改变产品,所以我们可以营销,产品拥有使用价值,所以可以营销。

当大家都把营销做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我们忽视了产品本身。这个时候,你只有关注产品,才有真正的竞争力;当传播环境泛滥的时候,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值得营销;当外资企业也拥有低成本优势的时候,只有拥有产品能力,才可以营销;当顾客比你的业务员还熟悉产品数据的时候,只有拥有质量才算营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8439.html

更多阅读

人物:杜国盛国企改革的激情少帅

杜国盛:国企改革的激情少帅国企向何处去?国企怎样进行有效改革?国企怎样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国企改下来的沉重负担谁开来列车帮你拉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电台到报刊;从博敖论坛到清华讲坛;从群情激动的电视直播室到二人静坐

厨电产品:设计的力量

      去年4月,美的厨房电器事业部(以下简称美的厨电)发布“大厨电、新价值”战略,一举推出100多款厨电产品。  美的厨电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孙命阳在13年新品发布会上自信地说:“未来将出现以美的为代表的超过200亿销售额的厨电领

给对方留下最好的印象:你的形象就是产品的最好展示

     给对方留下最好的印象:你的形象就是产品的最好展示  每个销售人员初入销售这个行业的时候,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我想,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培训讲师都会强调这个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重视起来了呢

新思维:迈瑞博:好的商业设计让产品说话

新思维:迈瑞博:好的商业设计让产品说话文/本刊记者李颖 发自上海对Malherbe公司总裁兼设计师迈瑞博(Hubert DE MALHERBE) 来说,商业设计有着无限乐趣。商业设计正因为有迈瑞博这样的人,才得以显露其趣味性并充满了吸引力。大胡子迈瑞

詹宏钰:西方的创新更加着重于产品和服务

凤凰网财经讯 2009APEC经济体高官论坛暨全球经济成长中国峰会于10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商务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共同主办,主题为“变革时代下新经济的发展与挑战”。塔塔集团中国区总裁詹宏钰在会上表示,索尼的品牌价值与技

声明:《产品:冰冷的激情》为网友該多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