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王瑞嶔

思路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明确教育者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学士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育者自身要加强主体意识培养,成为主体,才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部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所以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是同步的。教育者要想教育好学生,培养学生成才,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己就应是主体。如果不这样做,那么你的教育就是苍白的。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你的语言,就只是一些词句的组合;既便穿上华丽的外衣,你讲得多么激动,多么有趣,学生也不会信服。因为你不是用灵魂和灵魂对话,你不是把自己的刨造,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心声,自己对知识的独特见解,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展示给学生;你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响应.得不到学生的爱戴,你也就无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起主导作用。只有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主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如果把学生看作客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得不到培养。 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突然从家长和中学老师的怀抱里脱离出来,进入一千陌生的世界,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料理. 自己作出判断。这个变化,他们一时难以承受,虽然他们想独立生活的意识很强。然而主体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他们内心深处还割不断与家庭联结的“脐带”,他们还不能完全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 在这个时候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和学生交朋友等形式和学生交往,其意义应该是起到割断这个“脐带”的医生作用,而不是加强了这个“脐带”。只有把学生当作主体,通过教育者在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引导.情感上疏导.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独立工作,去分析判断客观事物.并适当加以引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如果把学生看作客体.在教学活动中,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灌输原则,进行“填鸭式”教学和保姆式管理;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得到培养。他们还是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主判断事物。他们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培养,相反,他们的从众思维却得以滋长。 马克思指出:“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纳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但是。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观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①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我们来分析教育者和学生,我们看到:在积极实现自己的太质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发生联系,这种社会联系是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学生为了“实观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这种社会联系以什么“样子”出现,取决于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学生他们自己。如果教育者在这种联系中。不承认学生是主体,不承认自己是主体起主导作用;那么他们和学生所建立的这种联系就不是平等的联系.就是“异化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因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③人与人的这种社会联系是主体与主体的联系。②教育者与学生的这种社会联系,应该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或客体与客体的关系。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实践认识活动,通过理论推理和实践检验等对象化活动,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台目的的变化;从而掌握客体运动变化规律,同时也对人如何“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有了自己的体验。在教育中他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和对象化过程演示给学生。学生理解掌握教育者对象化过程的结果,只是他们自己能够进行对象性活动的抽象的可能性。学生只有通过模仿教育者对象化活动的过程体验,通过主体间交流和实践认识活动,使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提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化方法;在社会化活动中“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合目的的变化,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2.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当代大学生普遍年龄偏低,在18岁一22岁之间;社会阅历少,多是三门进三门出的白面书生;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要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造就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社会实践必须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社会实践是使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的唯一杠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安排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安排。平时学校的党政部门、服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可以适当招聘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勤工俭学。在寒暑假,学校要根据学校专业性质和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下基层挂职锻炼、社会调查、产品推销、义务劳动、电器和机械维修、打工、家教等。但尽量要和学生所要学的专业挂钩,使他们通过实践,不仅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对社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还对所要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对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学校应鼓励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到社会上闯荡,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公司、商店、乡镇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兼职;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特长和所掌握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

    3.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应作适当调整 现在大学生所学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一锤定音。一些中学生在报志愿时,对大学所知甚少,对大学内系、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方向、社会应用等具体情况更不清楚。所以,他们填报的志愿往往是家长、老师、亲戚朋友们的意愿。这些志愿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即为了能考上大学而报;有时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这些学生上了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没兴趣,在学习上也就很难主动、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笔者认为;高校应改苣目前的体制,在大学一、二年级设基础部。今后大学的招生,不再按系、专业招生,而是以学校基础部名义招生。新生入校后,一、二年级暂不分专业,学生一律在基础部学习,要求学生在两年时间内必须得到如下证书: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格证书,大学英语四级合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合格证书,文书写作合格证书,数、理、化、生、电基础课合格证书,德智体综合测评证书,传统文化课合格证书,西方文化课合格证书等。各高校根据本校专业性质、类别和具体情况还可以有更细的要求。学生取得上述证书后方有资格参加升入三年级的升学考试。各系、所、院 在三年级重新招生,这样,系、所、院和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各随其愿。未录取的学生,编入所报考系、所、院的专科班,学一年专业课,成绩合格后由学校发给专科证书提前毕业。若有的学生在这一年里学习成绩突出,可再次参加升学考试,成绩合格后录取升入本科。而考入本科的学生,若学习成绩下降,则降入专科班。另外,在一、二年级实行学年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在三、四年级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提前攻读双学位,提前报考研究生。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他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助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意 义

    作为个体的人,在遗传学上他的人脑具有人的类本质的遗传信息密码。他生下来时,只是可能意义上的主体,具有主体地位,但不是主体,他要成为主体,必须经过后天的努力,主体意识的培养。 这和鸡蛋能变小鸡而石头不能是一个道理,必须在一定条件才能完成。而这个条件就是劳动,是实践认识活动,是个人具体生活。从咿哑学语,到直立行走,到成长为青少年,他一直在通过与人的接触,和对象化活动,摄入人类的信息;在理论上抽象着几千年人类进化史,实践上模仿着他所在社会类存在的生存模式。只有“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⑤才标志着人成为主体。

   人的主体存在是创造和自由的前提;没有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就 没有创造的快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没有创造的快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主体的存在也是虚弱的、苍白的、异化的。只有成为主体,才能在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人,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其生命意义决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仅此而已则与机器人无异,只是一个工具。所以渴望人成为人,成为主体,而不是物的存在,异化的存在;渴望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改造自身,得到创造的快乐;渴望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终极意义。

    成为主体的大学生,他有头脑,能够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判断。他 热爱生活,一切新潮时髦,他也不一慨拒绝,他分析哪些值得他花费精力和时间,哪些不值得他去追求。他以物“养”性,而不是以性“养”物,是“物”为我用,而不是我被“物”用。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决不盲目地随大流,他时刻把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同时,他也在认识实践,这一对象化活动对他来说,决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独特感受。他的每一次对象化活动都给他一个新的认识,启发他的灵感,充实他的思想,体验他从未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他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命充满希望。唯有创造,用自己的劳动去证明世界,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在对象化活动中,在学习创造中,成为主体的大学生必然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有了一定把握,对人生有了一定看法。从而确立信仰和人生奋斗目标,追求个性的自由的发展。然而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并不是盲目的,不拘规范,不守法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是自由。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才能真正直观到其生命的意义。所以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前提是:理想、自我设计必须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必须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客观规律,具有时代特色和先进性。这样,他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自由发展。否则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设计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一点现实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成为主体,这样他才能够体验 到创造的快乐,他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将不会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一个没有头脑的人,一个混日子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的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55页。 ·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22页。

    ④从注①和注②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把人与人之间看作“是一种人的关系”,

    应当“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16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8213.html

更多阅读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以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法治社会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法律只有赢

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探析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探析  袁喆婧[袁喆婧,女,甘肃张掖,1981年5月,讲师,医学英语教育,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34000  通讯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花苑小区10号楼,18993621256]  [摘 要]:全

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90后大学生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培养

系列专题:搞定90后!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的朱令“铊”中毒事件,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刺死室友案……原本同学亲似兄妹的关系在新的社会情况下到底怎么了?同窗共读为何沦落到“危险关系”。大学生良

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基本研究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  创业是大部分大学生毕业潜在的就业路径。近七成的学生萌生过创业的想法,两成多尝试过创业。两成多当中失败的人数占68%。  在严峻的就业形

声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为网友锁上的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