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代表人物 “新儒家不很适合现代社会”



     像香港这么贫富不均,应该做再分配

  时代周报:你的博士论文是研究罗尔斯,他算不算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

  石元康: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叫《契约的限制》(The Limits of Contract),副题是:罗尔斯的道德方法学及意识形态的架构,是对罗尔斯的研究和批评。罗尔斯的公正理论是第一流的思想家想出来的,但我不是很赞成他的想法。罗尔斯追溯的是社会契约论的传统。这个传统代表人物是卢梭、洛克、康德。康德不是那么明显地谈契约论,洛克和卢梭则非常明显谈契约。他反而不太愿意追溯霍布斯这个传统。我个人的看法,不光是20世纪,罗尔斯是对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基得最深的哲学家。罗尔斯的地位是没有什么人可以比的,他复兴了政治哲学。19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一出来,政治哲学像百花齐放一样,非常茂盛。

 新儒家代表人物 “新儒家不很适合现代社会”
  《正义论》出版后,很多人批评他,有一批效益主义的人批评他,因为罗尔斯的理论就是要反驳效益主义。也有一批左派的人攻击他,说罗尔斯的理论出来以后造就一个阶级的社会。罗尔斯受到左右两边的攻击。有人指出,资本主义没有办法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结果就搞出个福利社会,罗尔斯的哲学就是替福利社会提供一个哲学基础。我想这个讲法是蛮有道理的。

  经济学家里面有两个名人,一个是海耶克,一个是弗里德曼,这两个人都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觉得国家应该是最低度的国家,该管的事情非常少,除非你伤害了人家,国家才可以管你,其他的事情国家都不应该管。罗尔斯不同意这种理论,他认为国家应该做某种程度的再分配。因为,像香港贫富不均到这个地步,不能完全让市场去运作,国家应该多管一点,去抽有钱人的税来再分配,比方说教育补贴、医药补贴、房屋补贴。罗尔斯的哲学为这个福利社会提供了一套哲学基础。

  时代周报:你著有《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如何理清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

  石元康:自由主义的理路是清楚的。我觉得自由主义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中立性。这是德沃金提出来的,他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就叫《自由主义》,提到自由主义最核心的一个论旨是中立性。中立性就是政府对什么是美好的人生应该保持中立,不应该参与到里面讲话。比方说:过一个基督教式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或者过一个儒家式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或者过一个无神论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或者是过一个快乐主义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是各种不同的人生观,政府应该不能够强制人们接受。自由主义后面所依赖的基础是价值的主观主义或者价值的怀疑主义。

  时代周报:痖弦先生认为,一个文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左派”。所谓“广义的左派”,就是永远对政府采取一种监视和批判的态度,因为政府有它的政府机器,有宣传的队伍,有笔杆子队伍,有写作班子,用不着文人在它香炉里再加一炉香。所以这个时候文人就要做一个“广义的左派”,站在土地、人民、大众的立场说话。

  石元康:左、右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说法,说赞成这个的就站左边,反对这个的就站右边。至于痖弦先生讲的,我想基本上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持一个批判的态度,尤其对当权者应该持批判的态度。可是,我觉得右派的人也可以持批判的态度,为什么右派的人不能持?比如说弗里德曼,他是非常有名的右派,对肯尼迪政府批评得很厉害。他很有名的书叫《资本主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肯尼迪不是讲了一句有名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他就马上批评:肯尼迪对国家和个人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他说国家就是服务个人,我们才将它设立起来的,有什么理由说要我服务国家,我当然要问国家能够为我做什么。知识分子多多少少持一些批判的态度是没有错的,这我完全赞成。

  “我比较不赞成新儒家的传统”

  时代周报:你跟牟宗三先生是什么关系?

  石元康:牟先生是我的继父。

  时代周报:因为这个关系,你是不是对新儒家有一些深刻的认识?

  石元康:我对新儒家有些认识,新儒家中像刘述先、杜维明,我跟刘述先当然很熟了,在中文大学同事这么多年,杜维明当然也认识,虽然不是很熟。

  时代周报:牟宗三先生在学术上对你有没有什么影响?

  石元康:学术上基本不能说有什么影响,我不是新儒家。我的思想比较倾向社群主义。对于现代社会的分析,西方两个最大的思想家,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韦伯。韦伯跟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差不多,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有不同的历史哲学。韦伯的历史哲学是唯心论,觉得观念在历史的演变当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他才有新教伦理的讲法。马克思是唯物论,觉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我觉得新儒家对于现代性不是有很深入的观察。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讲,不管学社会学也好、历史也好,甚至科学也好,最重要的问题是现代化:我们国家怎么现代化的问题,或者我们的文化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哲学就是把时代的精神把握在思想当中。中国任何知识分子所碰到的问题都是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要去了解现代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比方说,韦伯一辈子做的工作基本上是去研究现代性是什么,他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去研究。黑格尔、马克思也是研究这些东西。我们中国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性。我曾经从政治、教育、伦理、经济各方面去了解西方的现代性。这方面西方人做的研究真是汗牛充栋,而且做得好得不得了,你不得不佩服他们学术上的深度。

  中国从1840年开始就要实现现代化,到现在还不是很成功,为什么这么困难?为什么日本人很快就成功了?日本明治维新大概三十年后,到甲午战争已经是现代社会。为什么他们这么快,我们这么久?是不是我们的文化里面的一些结构、要素跟现代性之间有冲突或者不相合的地方?当两个文化碰面时,会有一些什么哲学问题产生?中国人常常想把人家的好处拿过来,拿来主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在中国是极有影响力的想法。当时严复就批评说:牛有牛体,马有马体,不能牛体马用。我觉得新儒家基本上还是这个传统,我比较不赞成这个传统。我觉得西方的现代性对于西方来讲也是一种革命,西方现代性把中世纪那套也抛弃掉了。中世纪政治上的传统也是专制政府,经济上也是庄园经济,宗教上的那套伦理学是反资本主义的。观察一下的话,欧洲的国家中,民主政治及资本主义在新教的国家大都实行得比较好,比如说美国、英国。韦伯这个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新教是有一套革命性的东西。

  在中国,新儒家的基本想法,从牟宗三先生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的想法,觉得我们中国可以保留那些传统核心的东西,然后把西方好的东西吸引进来。可是我就问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把西方的民主传统吸收进来的话,中国的专制传统就没有了,怎么还能保持专制传统呢?西方这套现代性的东西进来了,我看不出来传统的东西还能保持多少东西,当然可以保持一些不是核心的东西,可是民主一人一票,这不是以前有的制度。

  “我对现在这个社会充满悲观”

  时代周报:新儒家能够解决人心灵的问题吗?

  石元康:新儒家以前讲了儒家是“内圣外王”。有些人讲:“外王”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内圣”可以解决了。新儒家当然不会觉得只是“内圣”,也希望“外王”,因为“内圣”跟“外王”在中国传统是通的。

  西方现在有两个思想的潮流,一个是社群主义,一个在伦理学上叫做Virtue ethics,就是德性伦理。麦金泰尔的一本书就叫做《德性之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试论儒家伦理的形态》,就用德性伦理的观念来讲儒家的伦理形态到底是怎么样,认为这是比较符合德性伦理的一个形态。麦金泰尔在那本书里把古代西方的传统伦理叫做德性的伦理,现代的伦理叫做规则性的伦理,就是规则性的道德。道德就是遵从规则。古代的传统,道德的主要目的不是遵从规则,或者道德这个架构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美德或者德性。我觉得新儒家的伦理是德性伦理的一个传统。

  而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我跟隔壁的人都不太认识,彼此不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以前,西方的社会学家有一个名词叫面对面的社会(face to face society),现在大家都是陌生人,在城市里面都互相不知道。陌生人之间就要定规则。当然不是说古代社会没有规则,古代社会对于规则不是那么重视。现在的社会道德是讲规则而不是讲德性。我认为新儒家即使是“内圣”这一面也不是很适合现代。我对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悲观。对现代社会了解很深入的人像韦伯和马克思,韦伯对现代社会很悲观,韦伯有一个有名的词语叫“铁笼”;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当然是更悲观,觉得现代社会里面过的生活是一种“异化”的生活。现代社会不太能够使人安身立命。

  有一次我在收音机上听BBC的节目时,记者问一个教授:现在社会最大的毛病是什么?那位教授说:我觉得最大的毛病一个是Excessive inpidualism,过度的个人主义;一个是Excessive materialism,过度的唯物主义。住在社会里大家都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人。过度的唯物主义,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现在世界最重要的价值都是物质性的,吃好的、穿好的。中国传统社会很强调的亲情,或者很强调对生命能够深入一点挖进去,现在不是那么讲究了。新儒家当然有一套很完整的使人安身立命的哲学。可是,所谓规则的伦理跟德性的伦理,到底新儒家能不能够在现代社会里面适用,这是很难讲的问题。这不一定是新儒家的问题了,也可能是现代社会的问题。社群主义对现代社会基本上是失望的。

  时代周报:中国现在很多人把传统的东西重新拿出来,比如有人提倡国学,提倡传统,你怎么看?

  石元康:我发现了,我想这总有它的好处。现代社会发展了,尤其是美国这样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切都是商业化。商业化把很多东西弄得很苍俗(苍白、俗套)。中国传统文化总有艺术优雅的一面。但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我想社会越来越富裕以后,总会希望比较优雅的东西。比方台湾人很讲究喝咖啡,讲究喝茶,这都是很好的东西。人总是要了解自己,中国传统核心的价值就是伦理的价值。

  麦金泰尔曾经花很多力气讲相对主义的问题,他后来出了一本书叫《谁的公正?哪一种理性?》(Who‘s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他说:一个文化传统刚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东西可以发展、发掘。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其中他有一个概念叫做“典范”,大陆译做“范式”。典范刚出来的时候,很多问题可以解决,像春秋战国出来一大堆东西,然后定一尊于儒家,汉武帝用政治力量把它捧到上面,就要制定新的法则、制度等。可是一个文化发展到某个地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美国尼克松时代,发生了水门事件,绝对是一个宪政危机。美国人就觉得他们的制度有一套自清机制,自己就会把它清理。

  我受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影响很深,因此也对相对主义的问题下了一些功夫。库恩说一个典范如果弄了半天没有办法修补了,就产生科学革命。政治上、文化上也是一样。中国人以前的革命是改朝换代,汉朝革秦朝的命,汉朝的结构跟秦朝一样,汉承秦制。所以,黑格尔用一个名词叫非历史性的历史(unhistorical history)来描述中国历史,他说中国没有真正的革命。真正的革命是结构的改变,比如台湾,蒋介石虽然不是皇帝,可是他也是专制,变成民主,这是结构的改变。以前是打天下打出来的,或者是禅让给儿子。现在台湾是选举,每人投票把马英九选出来,这才叫革命。政治上革命通常是暴力的,台湾还是运气不错的,没有什么流血,不像当年韩国光州杀了几百个学生。

  一个文化如果出了问题,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去反思这个文化。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碰到外来的强势文化,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去反思这种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说原来的文化架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文化可以继续下去。可是如果碰到一些情况,比方说隋唐时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佛教有些观念比如说没有父母,中国要受到这个挑战,假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把它吸纳进来。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历史、思想史的题材。可是1840年以后,中国文化碰到强势的文化,李鸿章才讲“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现在的大问题是了解现代性、了解自己,了解相对主义,文化碰撞的时候所产生的问题。国学的复兴,还是自我了解的必要步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81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桐城派及其代表人物述评作者:杨怀志来源:桐城派研究网

桐城派及其代表人物述评安徽是古文化大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有人以区域划分,把安徽省分为三个文化圈,即淮河文化、黄山文化和桐城文化。从文化内涵上说,淮河文化和黄山文化内容繁富,门类诸多,淮河文化有以老子为代表

心理学派 心理学学派和代表人物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

声明:《新儒家代表人物 “新儒家不很适合现代社会”》为网友成熟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