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达到53.1%,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1]。根据近几年来的招生情况和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推测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背后,其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潜伏着危机,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能够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表现
1、降分录取新生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职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过去,高校降分录取的现象十分少见,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数量的迅猛扩张,将分录取现象越来越常见。2004年河南省高职招生中,将分录取的高职院校达到20多所,占河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少数高职院校将分达到40分。2006年,内蒙古、广东、江西、北京和上海等地均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高职院校降分录取新生的现象。有的高职院校年年降分,甚至临时调整招生计划,多次召集落榜考生补报志愿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已初露端倪。
2、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生报到率下降成为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一大困扰,而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又是高校所有录取批次中最低的。以湖南省为例,历年来高职院校的到校率只有70%左右。一些偏远地区、二线城市的高职院校报到率又低于大型城市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的计划管理时代,新生录取和报到是一致的,放弃历尽十多年寒窗苦读而获得的高校入学资格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大扩招,放弃入学资格的现象逐年增多[2]。高职院校由于其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学历层次等因素影响,报到率远低于本科院校。新生不报到造成的招生计划的浪费和办学资源的闲置,进一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又影响了其他考生的升学权益,这是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3.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高职新生一次性到校率不高,不得不再三降分补录,由此造成新生入学时分数悬殊较大,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分数相差30—60分,有的班级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将近200分,分数相差悬殊,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高职新生整体质量不高及个体素质差距较大,很明显,高职学校录取的学生大多不在同一起点线上,这无疑给正常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感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又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使(教)与(学)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而且,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皆难以实施或实施后因学生无法配合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常常挫伤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3]。如此这般,高职新生教学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低水平状态下维持,由于考大学容易,学生对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不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学生这般珍惜,违纪现象不断增多,无疑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成因
1.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是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生育意愿下降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特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显示,在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为12539.7万人,自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为6897.8万人,仅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较发达的省份,普九早已完成,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接近80%,高考录取率已在70%以上。2004年考生有36万人,招生计划25万人左右,考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均为近几年来最多的一年。而几年后很多高校的招生规模将为现在的一倍以上,全省年招生能力远超过30万人,如普通高中按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到2014年后,预计普通高中年均毕业生人数还不足30万人,到那时,即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高考录取率100%,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绝对数也将明显减少,不能满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4]。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全市高中毕业生18万多人,2006年后开始呈下滑趋势,2009年将跌至10万人以内,三年之内锐减40%以上,在严峻的招生形势面起,处于高考招生最低批次的高职院校将首当其冲。
2.本科院校连年扩招,新兴的独立学院抢占了大批生源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层次和学校办学规模两方面迅速扩张,各省市都升格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全国不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扩建新校区,许多地方圈地数千亩搞大学城,基建投资均在数亿元,有的甚至在十亿元以上,不少学校目前仍在扩建中,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在中小学生源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扩招只会导致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独立学院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318所独立学院共招生54.3万人,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已达146.7万人。这一数据接近10年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总人数。独立学院由于依托本科学院办学,学历层次为本科,在办学声誉和学历吸引力方面强于高职学院,随着独立学院的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对处于高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职招生进一步挤压。
3.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对生源挤压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函授、夜大、进修班)、远程教育、电大、职高、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一般采取先进行成人高考,考试上线后进入固定的大学或学院学习,最后取得该学校文凭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成人高考带有很强的文凭补偿性质,成人高考考生最初的年龄一般在28~30岁,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岗人员及待业者、已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职成年人占到考生总数的60%或更多。到上世纪90年代,成人高考已基本完成文凭补偿这个历史任务,在职大龄成年人在考生中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1998年以后成人高考更呈低龄化趋势。高起本、中专升大专的考生在成人教育生源里的比重越来越大,出现了成人教育中学生年龄结构变轻、脱产学生增多的局面。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不少地区取消了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限制,成人高考越发呈现出低龄化趋势[5]。2006年,据信息时报从广州几大成考院校统计的数据显示,20岁左右的年轻人现已成为成考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到总人数的40%左右。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一边工作一边通过成人教育获得文凭,有的甚至已经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就读成人高校,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进一步减少。
4.国外教育机构对生源的争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招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国外高校扩充生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由于出生意愿下降导致的人口增长率低的原因,国内高校面临普遍性的生源危机,这些国家的高校都把经济上迅速发展的中国视为重要的生源国。国外高校在资源、声誉、办学历史、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甚至国外名校都将目光盯在了中国学生身上。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高攀,留学生年龄则不断降低。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介绍说,2005年底我们出国留学人数共93万人。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将出国上大学甚至读中学作为子女求学的重要选择,国外高校将成为国内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竞争者。
三、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对策建议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共同体,生源危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有积极意义,又与消极的作用。生源危机势必导致生源竞争,在竞争中,那些具有特色的,教学力量较强,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较高的高职院校将成为赢家,他们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会通过兼并生源不足、办学效益差的高职院校,出现规模巨大的职教集团。而那些办学质量较低,社会声誉较差的高职院校则面临被兼并甚至破产的命运。这对于国内高职院校来说,生源危机则成为它们做大做强的压力和动力。面对生源危机,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优化生源结构,拓展生源空间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三校生(中职、技校、中专)为辅,生源结构较为单一。随着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人、想换工作的职业人士、农民和转业军人都是重要的生源渠道。高职学院每年寒暑假期3个月时间师生无事可作,企业由于淡季和旺季变化,时而富余大批劳动者,这为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时间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工厂,即可以为企业解燃眉之急,又为没有条件上普通高职院校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产、学、研发展。
2.强化就业优势,突出特色教育
就业优势是高职院校吸引生源的重要手段。如果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则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迎刃而解。面对激励的生源竞争,高职院校必须把就业作为办学的导向,实现就业和招生的互动。突出就业优势,必须将人才培训和企业需求接轨,在专业设置上,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增减需求,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针对目标岗位群定向培养。
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特色也是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重要砝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自身的特色建设。在办学理念上,要发掘特色内涵,凝聚师生人心,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大做强重点专业,突出其辐射力和社会声誉,形成品牌效应,在学生管理方面,实现管理方式创新,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校园荣誉感,形成良好的口碑。
3.扩展农村市场,服务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人口的高中升学率、大学入学率都远远低于城市[6]。2006年,城市化程度高的上海、浙江等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以上,高考录取率超过了75%,而城市化程度较低、人口众多的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不足20%,高考录取率不足60%。因此,农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生源空间,农村经济的振兴也迫切需要广大高职院校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中西部高职院校要立足服务农村经济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费标准、办学途径上进行优化,以适应农村高中毕业生和剩余劳动力的求学需求。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实现跨省招生,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合格人才。
4.关注社区教育,注重角色转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共有1091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63%,数量众多的高职院校在大中型城市十分普及,高职院校在城市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辐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区责任,关注社区教育,以实现角色的转型。在这一点上,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是服务社区、注重实践、形式灵活、学费低廉[7]。对我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一是必须注重对自身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功能开拓,承担起社区文教、卫生、科普、娱乐、体育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改变办学方式单一、学籍管理僵化、缺乏特色的缺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走短、平、快的办学路子,加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度,以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增加吸引力,以提高社会的认同度;三是要加强和企业与社区的联系,在师资配备、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等方面满足社区需求,提升服务功能。
5.做好文化交流,开拓境外市场
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高职教育在平坦的世界里也必将打破壁垒,实现全球范围里的资源和生源配置。具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必须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意识,开拓境外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有少数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完全能接纳外国留学生。在少数特色专业方面,如园林艺术、烹饪艺术、推拿按摩、民族工艺等专业,我国高职院校因其学费低廉,技术精湛,对国外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开拓境外市场,一则解决生源问题,二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和影响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面对生源危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化交流,学习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培育对外国留学生有吸引力的特色专业,积极开拓境外生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快讯(节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58.
[2]葛敏.考生自行放弃入学资格问题的影响与对策[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2:118-119.
[3]董珍文.高职生源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2.
[4]杨益民,凌亢.从生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J].统计研究,2003,9:35-38.
[5]王东胜.成教学员低龄化趋势与教学方法创新[J].成人高教学刊2003.02:49-51.
[6]覃文松.从高校生源城乡比看中国教育的不公平[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9-21.
[7]刘兰明.从美国社区学院开放性看我国高职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