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几年来,上个月刚毕业的244班是我感觉最自豪的一届。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这个实验班的五十多个同学,我从高一教到高三,在他们身上,我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真正感受到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虽然他们才毕业了了一个月,而且在7月5日还聚会了一次,但同学们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就浮现到了我的眼前,让我感到既亲切欣喜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再有几天就要去教新的一届学生了,趁着有点闲暇时间,我就把过去三年里教学管理中的得与失好好地梳理一下。
“得”主要有两方面。
一“得”是在班级管理上力求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氛围。现在的高中生真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正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年龄,为了一个考大学,却被深陷于书山题海里而不可自拔,学得暮气沉沉老态龙钟,失去了青年人应有的青春朝气。读书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在应试教育渐臻登峰造极的时代里,却被人为地搞得如此紧张如此恐怖,这太不符合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现在的高中学生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不想像一般班主任老师那样,采取高压政策,借着所谓为学生好的名义,把整个班级变成一个学习的地狱。我借鉴学习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遥想西汉初年,一个“萧规曹随”就使国家经济走上了复兴之路。治国如此,治班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当然,我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放任学生自流,要知道,我的这个班由2005年一万多学生里的半数精英(因为我们这个省示范高中还有一个实验班)组成,寄托着全市教育的希望,学生如果成不了才,那我就罪该万死了。君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才,而不是只成为应试机器上批发生产出来的一个考试产品,就不能把考试学习当作高中学习的全部,不能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去捆绑学生的手脚,压抑学生的个性,束缚学生的精神,磨灭学生的朝气,因此,我的管理是宽松的。面对学生,我总是脸带微笑,尽量和蔼平等地对待他们(三年里,我也有生气甚至忍无可忍的时候,但都克制住了,没有打过一个学生);我不希望学生怕我,班主任老师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让学生怕呢?学生对老师一怕,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了精神隔膜,心灵沟通就成了问题,老师还怎么能及时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呢?我希望得到学生的尊敬,但那种怕换来的不是学生的尊敬,而是畏惧,甚至有时候就成了敌意,只有教师自身的独特魅力才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要让学生感觉到,在他们生活的班级里,他们具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能自由地说,可以和师生交流,也可以批评老师;能自由地玩,只要不是误课就行;能自由地学习,学得累了,大可以看些“闲书”调剂一下。我不会在班里把分数强调到吓人的地步,更不会用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以分数论英雄。在成绩上,我给学生更多的是鼓励,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相信以后一定能考好。
在具体管理上,我心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但不会采取学校提倡命令的那种蹲班死守的做法,那样做不但耗死了班主任的精力,而且得不偿失,会让学生有被监视和失去自由的感觉。我的做法是放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组建并培养一只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我除了帮他们树立威信有时提点建议外,班里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由他们在听取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自行安排。平时的纪律管理如此,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此,收学费这种涉及到钱的大事亦如此;就是我的语文课,也可安排他们想知道的热点问题,或看文章,或看视频;即便到了高考复习的紧要关头,面对学校和年级组源源不断下发的各种资料和套题,发什么题发多少题,也由学生决定;甚至离高考只剩十几天了,学生们要关心汶川大地震,他们说误不下学习,我也只得按下内心的焦急,让他们在自由支配时间看相关视频,在语文自习上读我写的四篇关于地震的文章。三年来,我这个班主任当得比较轻松,基本就起了个联络员的作用,以致有的班主任揶揄我说,“无为而治,什么也不用做,这种班主任谁不会当呢?”对此无稽之谈,我只是一笑置之。
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班级氛围自然是宽松活泼的,没有外界人为横施的干涉,学生们就可轻松愉快地自由学习,成绩的稳步上升就是情理中事。当然这还与我的第二“得”有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