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快配概念在国内医药流通领域被推出以来,以九州通、徐州淮海等企业为代表的医药快配黑马将这一业务模式演绎的可谓无比精彩,许多企业因此而一跃成为当地的医药批发龙头。一般而言,快配主要是指医药流通企业为下游客户提供的药品配送、代缴货款、批发退货、服务信息的反馈等现代物流服务内容的商业行为,其配送时效应是货物配送半径在150公里的范围内24小时可送达客户处。由于快配这一业务模式过多的关注了对下游零售终端客户的物流服务,且主要面对第二、第三终端市场,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维护,因此存在着企业物流成本高、净利润率低、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在目前医药企业竞争手段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快配能否成为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的助推器,值得业内研究。快配之短快配主要是强调医药批发企业能通过快速、准确的物流服务对医药零售终端市场实现高度掌控,能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快速流转。可以断言的是,成熟的医药批发快配企业如果能在150公里半径内占领当地50%~70%的市场,则其赢利能力将非常可观。aihuau.com但是,由于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的不成熟,中小药批企业越开越多,零售终端散布于城乡,再加上专业医药物流服务商的成长赶不上医药流通市场的需求变化,就造成了我国大多数规模药企不得不建立自己的仓库、车队,以高昂的物流成本作为代价来实现越来越微利的药品销售。可以讲,随着我国医药快配模式的继续推广,医药商业的趋势将是加速微利化,医药企业的物流成本会持续增加,同时越来越追求农村普通市场的开发。过分片面的追求快配模式,只会造成企业赢得市场、失去利润的局面。集合笔者的经验和多家百强医药商业企业的运营实际,医药快配销售的物流成本比调拨销售成本高了近120%,而且管理难度大,企业赢利小。因此,虽然目前许多企业在先做大再做强的思路下追捧这一模式,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企业能持续性地经营这一块。业内某著名的医药快配黑马,年快配销售规模近12亿人民币,还是因为赢利太低而难逃被低价收购的命运,这是血的教训。快网在招手
![万达电商 出杀手锏 快网挑战快配,谁是药企杀手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45346502070.jpeg)
快配之所以不是一种理想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因为其经济配送半径太小所致,因此无法发挥物流的规模效益。规模药企要进一步做大,如果不通过并购、合资、批零一体化等手段,还可以选择快网作业模式。我们知道,药企的车队以自有仓库为中心,发散式的为周边终端客户提供药品配送服务,在50至100公里半径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可以保证货物在出库的24小时内送达,而150公里已经是该服务标准的配送上限,再往远处配送,企业就丧失竞争力。因此,医药快配企业要做大,在超过4亿规模时必须在离出发点150公里以外的地方建立二级配送点,形成物流网络。否则销售利润的增长赶不上物流成本的增长。但是,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能独自建立药品快速配送网络的并不多:一是缺乏资金实力、二是缺乏专业管理实力。一般而言,我国现有许多规模药企的销售配送范围已经基本覆盖当地省份的主要区域,因此适应这类企业需要的快速配送网络也必须覆盖所在省份。那么,未来的医药快网必然是一种干线运输加终端配送的网络模式,基本上可以在450公里的配送半径范围内实现药品出库后最多不超过36小时送达终端客户处。只有达到这样的运营水平,才能保证企业在配送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并进一步提高,销售规模的增长才会带来净利润的增加。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企业的医药快网运营模式会进一步成熟,医药企业此时可以选择将仓库、车队等物流部门与资源独立成第三方物流子公司,由其为本企业提供市场化的物流服务,并且利用医药快网广泛开展回程带货、异地调拨、同城配送等业务,服务质量和物流效益将会明显体现。快网作为快配销售的发展,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但是大多数都因缺乏专业管理力量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更加成熟、经济的模式必然会取代快配成为企业直面市场的杀手锏。作者:张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