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学校建设研究
一、学校安全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滞后:一是充斥于媒体的是关于学校安全的口号、案例、文件和呼吁。检索近几年教育理论报刊,关于学校安全的系统理论研究还是空白。二是关键的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关于学校安全的定义有“本质安全”说和“安全优先”说;关于学生安全的范围界定有“生命安全”说和“身心安全”说;关于校园安全责任归属有“社会责任”说和“学校责任”说。
2、法律空白较多:第一、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否是监护关系?(教育关系、委托监护关系、监护权转移关系、临时监护关系);第二、责任界定法律依据不足(连带责任?有限责任?无限责任?);第三、法律与各类条例之间的矛盾冲突(条例的法律效率问题,精神伤害与心理伤害无法律依据)。
3、安全教育与防范乏力:第一、安全教育仅限于“说”,无教材、无课程、无教师。第二、安全防治仅限于“堵”,消极治理、消极预防、消极对待。第三、事故处理仅限于“告”,等人告、等律师、等传票。
二、学校安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因噎废食:“宁要文盲,不要伤亡”;“宁要安全,不要两全(全面发展、面向全体)”。踏青、春游、夏令营全取消,铁护栏、报警器、关窗户全封闭,不能跑、不能跳、不能闹搞禁闭,甚至连正常的体育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将学校与社区隔离,将教育与运动隔离。
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背离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2、亡羊补牢:第一种态度——侥幸心理:防不胜防干脆不防;第二种态度——表面文章:事前大讲特讲做足表面文章,事后百般推脱不痛不痒;第三种态度——法律说事:上保险聘律师百事大吉。
事后补救是学校管理者工作惰性的表现,本着能拖就拖、能赖就赖的态度,消极的面对问题,其结果只能是越怕出事越出事,越谈安全越不安全,陷入恶性循环。
3、防线脆弱:一是人防不如物防——物力投入大,教育关注少;二是群防不如校防,社区性综合防治网络缺失,防了学校空了社会,堵住课内荒了课外;三是理论大于实践——正面教育多,防灾实践少(国内几起火灾烧死的不如践踏、窒息而死的多)。
单靠小范围的区域防线和一厢情愿的事故规避并不能构筑安全防线,相反,反而限制了正常的防范。
三、平安学校建设设想
1、建设完整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两种理念:
预防为主理念——一分应对,九分预防。最大限度的做好安全隐患的排除和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以日常行为规范和安全教育培训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整合影响学校安全的因素,激活防控联责联动体系,让隐患不能为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打造平安、绿色、和谐的教育环境
整体预防理念——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飓风)、社会灾害(火灾、漏电、建筑事故、社会动乱)、卫生灾害(传染病、食物中毒)、暴力伤害(恐吓、绑架、勒索、暴力伤害)等因素,将预防的范围拓展至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将不可抗拒力因素和突发性因素纳入日常的防范体系,闭合学校综合环境的循环,整体预防,综合治理,不能再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化人防、技防和物防,强调自救、群防的整体运作。
建设三大体系:
——预防的制度化体系。对事故的预防、应对、恢复都设计出具体制度和预案,从责任、目标、管理、运行、考核评估、信息及反馈等方面制定明细化的规章制度,以严肃的制度管理作为创建平安学校重要的运行保障。
——教育训练经常化体系。安全教育和培训要定内容、定时间、定教师,定期定项训练,充分利用防灾日、宣传日等纪念日编制校园安全宣教活动序列,开展各种内容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安全教育和培训成为正常开展课程,成为日常训练课目,达到安全教育的全面化和经常化。
——责任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结合目标体系的责任认定和划分,构建明晰的责任体系,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组织模式,对学校组织领导、责任目标以及区域性规定执行(如醉酒制度、奖励处罚)等,实行由法定责任人负完全责任,相关责任人负相应责任,具体责任人负具体责任的责任机制,有章必依、是责必负、违责必究,构建严谨的责任认定和追究体系。
2、治理校园隐性伤害和间接事故
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体罚:人身侵害、罚站、罚跑、罚作业、留校、罚款、罚劳动;心罚: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孤立排斥。
学生间的校园欺侮——勒索钱物、强行恋爱、暴力侵害、起绰号。
以暴易暴式的家庭教育——以血还血、长辈报复、雇凶报复等。
调动社会关注和监督,建立监督和投诉机构,充分行使法制副校长的管理权限,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协调功能,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家庭教育引导到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监控与引导并施,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班风、校风,杜绝隐性伤害和间接事故的发生。
3、完善事故处理与赔偿机制
正视和正确处理校纪校规与法规的冲突,对于校规逾越法律(单方面免责或单方面定责)、违规行使执法权(如私设刑堂)等现象,采取依法整改和区域代表评议审定,使权力的实施具备法律效力或民间认可效力。
重视充分保险以减灾,在学生平安保险的基础上,尝试学校责任保险(上海已设此险种)和个体意外伤害保险,将每一个相关者采取正面引导和个体自愿的原则,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安全成本,合理规避风险。
尝试建立灾害救助基金以避灾,发动区域社团和慈善机构,更改以往的一事一捐制度,建立灾害救助基金,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最大程度的规避学校风险。
4、创建特色化学校安全文化
基于矿区安全文化现状和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种意识的培养:
生于忧患意识——自然的破坏使自然事故频发;世界的一体化使疾病大面积传播;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交通等意外事故大量增加。
生命诚可贵意识——人人平等,生命重于泰山,悲天悯人。
正确的见义勇为意识——正义感与行为能力相一致;见义勇为应与合理避灾相一致。
合理避难意识——日常生活中的秩序意识;生活中的规则意识;人际交往中的避让意识。
四、平安学校建设与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的建模原则:
1、以生为本:从生命视角审视学校的一切工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至上价值观的体现,绝非“有言在先,责任自负”的推脱手段;安全防范是“以防为主”安全原则的基本体现,绝非减少麻烦、降低赔偿的手段。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教育的人文关怀。
2、预防为主:“一分应对,九分预防”。再好的“善后处理”都无法换回学生的生命和健康;再恰当的诉讼结果也无法抹平灾害带给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创伤。预警胜于良好的处理,充分发挥预警机制的功用,以防为主,防控联动。
3、教育优先:防灾意识是关键;自护自救是基础;减灾实践是前提。以切实的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风险、规避灾害的主要途径,最大程度的保护教育环境的平安稳定和和谐。
4、评价中心:任何事物的操作和监督、评估,都有强调方法、强调过程、强调结果的几种差别。以评价为中心,用标准指导建设方法、用指标监督实施过程、用评价拉动平安学校创建,抓住了工作的关键点与核心。因此,搭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制定一套符合矿区实际的建设评价标准,以评价促建设、保平安是今后学校安全工作的总抓手和牛鼻子。
5、平安学校建设与评价模型
(1)安全教育: 25%
安全常识—教师、教材、课时/应知应会
安全实践—安全行为习惯/预案演习/专项活动
安全宣传—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宣传范围/宣传成效
(2)安全预防:50%
人 防—组织领导/专职人员/教职员工/学生/家长
物 防—设施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资产安全
预 案—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资产设施
(3)效果评价:25%
环 境—校园周边环境质量/联防联保网络
文 化—教师侵权/校园伤害/学生身心健康
事故率—师生事故死亡率/轻重伤率/火灾交通匪警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