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络中阅读好几位网友文字时,看到了关于企业改革方面的困惑,这些困惑,大多是感性的,是表象的,而结论也不尽一致。这说明,网友的认识参差不齐。对于这一问题,我有自己的理性思考。今天写下来,探讨交流。 总体上说,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改革的效果,有的好,有的差。好的往往是企业既获得了新的发展,又照顾到了职工的利益。差的常常是改了后不但不见效益,反而比以前更糟糕,并且在处理企业职工利益问题上,工作不到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大型企业,一般是通过改革,有了新发展。中小型企业,一卖了之的改革办法较多,国有资产流失大。 目前,企业改革的现状是,有正在进行改制的,有以前改制不彻底的,有还没有进行改制的;有中央的、省属的、市属的、县区的,也有国有的、集体的、混合的,还有工业的、商流的、交通建筑的等等,种类多、层次多、行业多,情况复杂。 考察一个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首先要从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入手,找准切入点,抓主要矛盾,才能对症下药。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制约着企业改革的进行。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进行了归纳,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成本严重不足。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进展困难,重要原因是改革成本难以支付。所要改制的企业,富裕人员难以安置,净资产和可变现的资产很少,满足不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等费用支出,造成改革很难操作、无法深入。 二是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受小农意识、官本位意识、计划经济意识等陈旧观念的影响,企业经营者不愿改革,怕担风险,怕失去既得利益。职工不愿退出国有身份,怕丢掉铁饭碗。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也不愿割断联系。政府和部门有的领导同志不愿深抓改革,怕承担责任。企业形势好时不思改革,企业困难时又不敢改革,致使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难以为计。 三是办事效率整体不高。没有真正形成全方位支持国企改革的良好氛围,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对企业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些部门过分强调改革中的困难,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有些企业在改革中执行政策不够严肃,制定方案不够认真。有的企业负责人不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对个人利益考虑得过多,主动投入企业改革不够积极。 四是改制的任务繁重。目前,还没有开始改制的企业,历史积累问题多,改制难度大,是需要最后攻坚的难点。有些已改制的企业做了“夹生饭”,改制不彻底,产权不明晰,职工身份没有置换,企业没有走出困境。有些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在职工安置、资产重组等许多方面遇到了较大困难,工作进展不够顺利。 应当看到,企业改革发展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改制重组还需要下很大功夫,职工身份置换和安置还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企业产权多元化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不能回避,也不能绕着走,应当克难攻坚,下大气力解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思想上进一步统一,明确任务,落实措施,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工作。

如果不下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革,就难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保持社会稳定,难以求得长远发展。早改早主动,晚改更被动,不改没出路。特别是目前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更要主动改革,在改革中做大做优做强。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就会失去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