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历史变迁,究竟是什么促使杜邦公司跨越200年历史长河,没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衰败,而是越战越勇,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生命强健的跨国公司?让我们来看杜邦创业初期的一个故事。 杜邦公司是以制造火药起家的。大家都知道,火药厂里处处有隐情,时时有爆炸的危险,杜邦公司的创始人伊雷内·杜邦深知安全生产的重要,处处小心,事事防范,但是在经营将近1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大爆炸,死伤40多人,工厂几近瘫痪,而爆炸时浓烟滚滚、血肉横飞的情景成了伊雷内·杜邦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痛定思痛,这次爆炸后,伊雷内·杜邦给自己下了一条死命令,决不能让这种事故再次发生,发誓要让他的工厂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伟大的创业者伊雷内·杜邦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在新建厂房时索性把自己的家就建在工厂火药库旁边,后面有一条小河与外界相隔。如果发生爆炸,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伊雷内·杜邦和他的家人。而由于有小河的阻隔,对其他人的伤亡就可以大大减少。伊雷内·杜邦还做出规定,在制造黑色火药时,任何一道新的工序在没有经过杜邦家族成员亲自试验以前,其他员工不得进行操作。 伊雷内·杜邦这种“破釜沉舟”,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杜邦家族对工人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和倾注的关怀,他身先士卒地倡导“责任关怀”的企业价值观,建设“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企业文化,养成了安全制度严格,员工自觉遵守,管理执行坚决的良好传统,杜邦公司的业务也不断的发展壮大。 然而,生产炸药的企业,科研和技术创新也是非常危险的工作,在伊雷内·杜邦去世44年后,一场触目惊心的意外爆炸使杜邦家族失去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伊雷内·杜邦的孙子拉蒙特·杜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曾因为发明用硝酸钠生产火药在1857年5月获得专利,以后相继在火药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后,拉蒙特对这种威力是传统炸药三倍的新产品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倡导杜邦公司研究和试制这种新产品,但是当时杜邦的第二代领导人亨利·杜邦(拉蒙特的叔叔)认为这种新产品的安全性能不稳定,从职工人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坚决不同意投入生产,叔侄俩人因为这件事搞得关系很紧张。1878年4月,拉蒙特离开杜邦公司,二年后自己兴建了名为Repauno的生产硝化甘油炸药的工厂,实现了久居于心的梦想。 新工厂成立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拉蒙特正在实验室工作,一个工人冲进来告诉他,存放在附近准备冷却的900千克硝化甘油起火了,拉蒙特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赶赴现场,想将这些化合物倒进水箱,但是已经太晚了,爆炸是不可避免的了。拉蒙特和另外四个人立即冲出屋子,就在他们奔向附近一个土坡时,爆炸声响了,拉蒙特瘦长的身影被火海吞没,五个人当场遇难。 目睹当时的惨状,人们认为亨利一直拒绝新产品的生产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了对拉蒙特献身新产品开发精神的敬重,亨利回购了Repauno三分之一的股权,不久这家工厂成为全美国最大的硝化甘油炸药生产厂。 爆炸的危险可能随时发生,安全是科研、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也就是从拉蒙特遇难的那时候起,“安全第一”的理念成为每个杜邦人的信仰,每项工作开展之前,都把危险因素考虑在前面,把恶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杜邦安全理念的内涵变得广泛而深刻,20世纪初期,“任何工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理念逐步扎根在杜邦人的心中。 现在,如果去参加杜邦公司的会议,无论是内部员工会议还是与政府首脑会谈,主持人的第一句话都是:“开会前,我先向诸位介绍安全出口。”杜邦公司极少召开大会,一百人的会议就算是大会,会前必有保安考察,并在会上宣布疏散步骤。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向杜邦公司提出安全咨询,内容包括建筑物的安全技术、突发事件中逃生技巧和安全培训等等。 有句俗话叫“平安是福”,“平安”不仅是个人的“福”,更是企业的“福”,这一点杜邦公司在多年生产实践中体会极为深刻,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一个企业不断发生安全事故、环保事故,那离关门倒闭的日子就不远了。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他们把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理念代代相传,成为杜邦公司的一种光荣传统。

与杜邦公司不同的是,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又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不合算。关于这一点杜邦公司的观念是:“企业由不安全因素、突发违害社会的事件所造成的产品损失、公众形象和客户关系的损害等,比直接投入的费用大5-10倍。更重要的是,在正常的状态下,安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底线,我们承担不起没有责任关怀应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