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衰败前的五大特征 日本企业为什么在中国正走向衰败?



  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撤出中国,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而到了2006年底,NEC笔记本电脑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意味着日系电器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溃败的开始。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日本在全球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优势来自国内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制造能力,他们不需要也几乎没有考虑过海外扩张。1995年的日本就像现在的中国,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外汇储备不断积累,日元却没有升值,因此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迫使日本企业到国外进行生产加工,这就是日本对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感兴趣的原因。所以日本对中国的兴趣,最初只是想让中国成为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以避免国内由于日元升值造成的高成本的影响。因此,日本企业没有努力在中国建立品牌,这其实是他们失败的开始,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日本企业才改变了过去的观念,才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是,很快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他们的观点随之又变了,认为中国市场并没有之前想的那样诱人,中国市场会成为包袱等等,所以对中国又失去了兴趣。

 企业衰败前的五大特征 日本企业为什么在中国正走向衰败?
  2001年,在日本掀起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崛起会引发日本的危机,这种言论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日本迅速扩散。中国威胁论遍布日本,他们觉得需要进入中国了。2002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他们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断断续续,在中国的战略也没有持续性可言。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他们低估了中国市场,后来当他们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时,又开始过多担心风险问题,因此,他们的战略只是在不断变更之中。

  比如在中国的手机市场,当时有很多日本企业,但是现在,连一个日本企业都没有了,他们一开始就不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当然不能存活。因为对市场的不确定,他们花费在广告宣传上的费用远低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他们只进行小笔投资,抱着挣了钱再进行投资的想法。因此日企在中国的战略是权宜之计的,他们在中国投资最多,但只想规避风险。

  在理解中国市场方面,西方跨国企业(包括美国和欧洲的企业)与日本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西方企业比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要早很多,他们是中国市场的首批进入者。更为关键的是,西方跨国企业一直以来就不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生产基地,而是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他们比日韩企业更早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

  由于日本与中国有文化上的相似点,所以日本企业总认为自己了解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更为致命的是,多数日本企业在中国只追求短期效益,回报对他们来说就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因为历史的原因,日本企业想融入中国社会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必须做额外的努力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如果日本企业犯了与西方公司或韩国企业同样的错误,问题会严重得多。

  但是很不幸,日本企业总是犯相似的错误。与把中国经营看作独立于全球运营之外的策略一脉相承的是,日本企业在处理政府关系和公共关系上比西方跨国公司要差得多。2000年,东芝笔记本电脑由于存在缺陷遭到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之后,东芝(美国)做出了向美消费者提供购买东芝产品的优惠券以作为补偿的决定,共赔偿约15亿美元,平均每个消费者445美元。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当年的东芝(中国)则拒绝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现金补偿。就是自从这次事件之后,东芝丧失了在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6713.html

更多阅读

我的偶像-韩小兵:《赢在中国》第二赛季的十强

我的偶像猫猫之-韩小兵 他是2007年《赢在中国》第二赛季的十强选手。是我喜欢的选手!下面是关于他的文章,浩子爱上猫 转载分享小小保险丝也有百亿大市场---《赢在中国》十强教你创业

企业衰败前的五大特征 企业衰败的十大征兆

     征兆一:  突然发现你的企业被公众关注的焦点和企业本身无关,而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在聚光灯下被公众质疑和讨论。  征兆二:  突然发现你的企业只会“Copy to Company(复制到公司)”,从商业模式到产品设计你全部抄袭了个

声明:《企业衰败前的五大特征 日本企业为什么在中国正走向衰败?》为网友楠軕蒗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