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榜4629章谁之罪过 应试教育“万恶”谁之罪?



两会前夕,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对应试教育发出了最强悍的声音,说:应试教育是“万恶之源”。 在张副厅长的文章中,他共给应试教育列举出了六大罪状:一是破坏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破坏了国家的课程方案;三是破坏了国家的基本学制;四是扭曲了各地的教育政绩观;五是扭曲了教育系统的形象;六是削弱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在文章的结尾,张副厅长不无感慨地说:我国的整个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教育充满了升学的功利追求,教育离本来的“育人”主旨越来越远。本来应该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却无奈地选择了“升学为要”。我们不能不说:教育迷路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举国上下开始掀起了一种狂批教育的热潮,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草草上马,“应试教育”就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且人们总是将之与“分数至上”、“高分低能”、“状元崇拜”、“升学率”、“重点班”等被称为怪胎的现象联系起来。其罪过之大,真可谓“罄竹难书”:摧残个性,把人变成“考试机器”;“分数至上”使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发考试财”成暴利产业;学生压力太大,甚至因为分数自杀……就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曾说,“应试教育是学生犯罪的罪魁祸首。”然而今天,张志勇副厅长这六大罪状更是让声名狼藉的应试教育无以复加地成为了“万恶之源”,成了遭人唾骂罪魁祸首。 我知道,在应试教育遭到舆论猛烈批评的时候为它唱赞歌,有些不合时宜。但让我搞不懂的是,在一些人的语境中,应试教育怎么就成了“万恶之源”? 我们现在实行的究竟是什么教育,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既然应试教育是“万恶之源”,“几乎动摇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基。”为何我国的基础教育依然处于一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之中?这到底是谁的罪过?

一提起“应试教育”的弊端,有人总喜欢拿极端的例子说事。比如,说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大学就去创办微软,似乎以此证明大学的系统教育未必重要。可是,全世界只有一个比尔啊!再比如,说郭沫若当年中学文科分数不高,如果在今天也未必能考上大学,言外之意是说今天没有考上大学的人里头还有不少郭沫若。可是,全中国也只有一个郭沫若啊,而且郭沫若之所以成为郭沫若,绝对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极端例子能证明一般规律吗?再说了,“以分取人”是目前人们所能享受到的最大的公平和公正。究竟什么样的教育体制能取代应试教育?除了考试,还有什么方式能更公正地选拔人才?中国人找到答案了吗?既然我们尚未找到答案,凭什么就武断地妖魔化我们尚且正在进行的“应试教育”呢? 应试教育及目前的高考体制纵然有千般不是,但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使得一部分平民子弟通过苦读能够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愿望,并通过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倘若在全国范围内强令实现素质教育,那些边远穷困地区的学校有多少能够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那里的孩子必然将面临完全不平等的社会竞争。——难道不是吗?

所谓的应试教育,说白了就是考试,大家凭本事,比分数。这有错吗?起码,它是公平的。中国古代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也采用应试形式,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大多是公平的,要不,怎么可能存在那么长时间?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既然如此,请问,应试教育何罪之有?

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确存在着弊端,譬如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之现象造成了师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普遍等等,但在各地都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当地教育发展和学校质量的主要指标的大背景之下,谁来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又是谁让教师舍家弃子地饱受辛酸于沧桑?张副厅长说得清楚吗?

与往昔相比言,家长还是家长,一样的溺爱孩子;学校还是学校,一直在灌输内容,惟独青少年犯罪率的攀升却是最近才有的。对此,有人把其归罪于"应试教育",说这些年升学的压力升高了,从而导致了学生暴力事件频发,砍老师,砍学生,自杀等等事件的发生。果真如此吗?面对于当今“唯素质”不“唯分数”的社会趋势,学生的升学压力究竟是升高了还是减小了呢?在这个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范围尤其令人躲闪不及,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变态的年代里,整个社会充坼着暴力、色情内容,别说是小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难免保持不住。加之家长也比以前开明,思想活络解放,越来越能够容忍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的百花齐放。而教育又有多大的能耐和多少的尴尬呢?它能够控制网络游戏的蔓延吗?能够控制色情文化的泛滥吗?能阻止不良价值观成为时尚吗?我想,稍微有理智的人是应该觉得不能的,如果真把这些都交付给教育,教育的担子未免也太重了些罢!——既然不是教育本身的过错,那么又凭什么说是“应试教育”的过错呢?

张副厅长说:一个老师晚上加班加点上课,本来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高尚的勤奋敬业行为,可已经与绩效工资多少的世俗目的紧紧地挂在了一起。以至于,在我们的学生心中,教师的辛苦不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绩效工资。并在文章中列举了诸多教师的违规行为。笔者以为,我们单纯地来指责教师也未必就是正确的。试想,这些违规问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就拿“不准市、县教育部门组织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这一条来说吧。在举国上下唯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下,如何能够杜绝考试?古人云:要言出法随。这就是说,“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然而事实却往往戏剧得可笑,一方面是禁令的层出不穷,一方面却是,见雷声不见下雨的充耳不闻——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我想,或许这就是当代中国教师的写照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平凡的职业似乎被赋予了一种光辉的形象,在这层光环包围之中的我们俨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正是因为“伟大”,所以日日早起、夜夜晚睡与披星戴月的忙碌便成为了缔造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身心疲惫,积劳成疾便成为了利欲熏心的活该与领导横加指责的由头。

张副厅长说,应试教育破坏了国家的课程改革方案。教育部也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观念的变化,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中考改革在1752个县(区)大面积推进,并取得突破。各地探索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创造了不少成功而富有特色的经验。”也许是笔者多疑,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化了吗?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了吗?课程改革取得突破了吗?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事实上如何呢?教师的尊严没有了,学生没有自主反倒“自由”了;实践能力不仅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反而更加懒惰了;学生没有学会什么学业创新,也没有学会什么科学创新,行为倒是创新了:黑头发变成了赤橙黄绿青兰紫,衣服变成了韩日美,裸体写真成为了艺术,满嘴脏话成为了时尚,打情骂俏成为了风景......

我不晓得张副厅长这篇满是指责与感慨的文章发表之后会带来有一种什么样的改革。但我晓得长期在教育行业工作的人士常常会有不少怨言,就是上面变得太快。搞教育的人有句惯用语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可是,我们总有不少违背规律的事发生,而且这些事还逼着懂教育规律的人不得不从。无疑,中国是一个最热衷于“教育改革”的国度了,“小改天天有,大改三六九”,使得基层校长和教师疲于奔命,苦不堪言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协调与不可持续性。使得教育系统中各种力量的严重不平衡,学术力量、教师自治力量在我国基本上处于被压制的境地,这种以行政命令式的“一枝独秀”又如何能使教育协调而持续发展?

我想,张副厅长对于应试教育进行批判的目的也许是为素质教育呐喊吧!而在笔者看来,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想,一个“必要的乌托邦”。乌托邦是一个彼岸,一个永远也不需要达到也根本无法达到的彼岸。再者说了,没有应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了吗?一个本身就不具备应试能力的人能够称得上是一个有素质的人吗?所以笔者以为,应试教育不是垃圾筐,不能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往里面扔。当人们为一些教育问题义愤填膺地痛斥应试教育的时候,应该首先看看,这是应试教育的错吗?实施别的教育方式——譬如素质教育就能万事大吉、天下太平吗?

 官榜4629章谁之罪过 应试教育“万恶”谁之罪?

当然,笔者之所以出面替应试教育 “辩护”,并非就是认定“应试教育”没有瑕疵不值得批判,而是实在看不惯当今形而上学、假大空、自欺欺人的教育现状。同时,笔也认为,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应该是具有“扬弃”精神的,而不是全盘否定的“抛弃”。素质教育是没有继定的、固定的模式的,我们只有吸取并借鉴或保留应试教育中的优点,才不至于让素质教育“误入歧途”,才不至于让教育走向荒废,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理想!

最后,笔者请问张副厅长:俗话说“废而立之”,你在对“万恶之源”的应试教育进行痛斥以后,有没有具体的谋略与措施来改变当今的教育现状?废除应试教育之后,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作为人才的评定和选拔标准?笔者愚钝,谨请不吝教诲!

(李吉明2009年3月3日于河南新乡二十六中邮箱:[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6623.html

更多阅读

我所知道的乔冠华与章含之的恋情 章含之和乔冠华的丑事

作者查理彭 吴霜的父亲是老一辈革命家彭加伦同志。中共外交史上有位著名的才子,他就是70年代做过外交部长的乔冠华。我与乔冠华沾点亲带点故,我的姐姐嫁给了乔冠华的儿子乔宗淮,我算是宗淮的内弟。由于这点特殊的关系,因此当朋友告诉

声明:《官榜4629章谁之罪过 应试教育“万恶”谁之罪?》为网友未蓝澄海的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