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教育兴国等理念一度时髦,学生成了人才,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当然责无旁贷,尽心尽力地为人才的成长施肥灌水。随着商品大潮的奔涌,教育也成了产业,既然教育是产业,产品自然就是学生;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赚钱。于是学生成了有价商品,说白了,学生就是钱。 从招生环节看,就是在积极招“钱”引资。学生招得越多,学校的收入就越多。尤其在扩招这一块,多招一个学生,中学是一万两万,大学是五七六万。一场市场大竞争每年都就此展开,分数线一降再降,直降到生员枯竭,实在不能再降为止。有什么办法呢?国家虽然重视教育,但没那么多钱,学校的发展和正常运转要靠这部分钱补充,教职员工的福利要靠这部分钱来出,多一个学生就多了一个财源。 从管理环节看,就是认真看好这些钱。学生进门了,第一是不能让他跑掉,第二是不让他中途开小差。这些“钱”进门之后,首先吃住条件要尽量满足,暂时没有条件的,也必须好言相待,大胆许诺,先安顿下来为是。至于什么思想教育,严格管理都在其次。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纪律等出现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逼得太很,逼跑了一个,就损失好几万元,怎么向领导交代? 从教学环节看,就是进行钱的保值升值。这里存在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要打造品牌,中学看升学率,大学看就业率,品牌是无价资产,如果出厂的都是废品,找不到买主,谁还来你这里投资?因此深加工还得细一点。二是不能过细过严,要过于严格,完全按产品出场标准,势必有一部分产品出不了厂,混了四五年,花了那么多钱,连个出场证都拿不到,谁还往你这里送钱?因此又得宽松一点,混到年头都推向市场了事。

首先,教师是一个职业,从业者择业的首要考量是生计问题,不做教师,一样要择它业而从,概与其人道德品质没有必然联系,所谓“蜡炬成灰泪始干”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更不用说以现而今的就业形势,你今天上午10点请辞教鞭,包管下午1点之前就有不下20位等待应聘的竞争者,所以您大可不必抱什么“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叫天屈,嫌这份差事不好,您尽可以另谋高就 其次,教师不是学界泰斗,更不是什么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工作好像商店里的售货员们把货架上的商品想方设法地卖与客人一样,把他们肚子里一知半解的知识原封不动传授给就读的学生,赶上个把热爱教育事业的称职的教师,也无非象张秉贵、李素丽一样能让顾客把消费这样劳神费力的勾当编排得比绝大部分从业者稍微舒坦一些罢了,所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明显不般配的称号早就该废除了,还不用说那些禽兽不如的流氓叫兽. 最根本的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义务教育制度(政府负责提供免费教育,而公民必须尽接受教育的义务,这才是义务教育的正解,而绝不是什么政府义务提供免费教育,因为义务是对公民而言,责任才是对政府而言),基础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是由政府从财政拨款来兴办的,而财政拨款从何而来呢?当然是税收(由于中国现行的税制是流转税制,不是消费税制,所以每一个中国公民,不管是支出一分钱,还是收入一分钱都是完税的经济行为,换言之,13亿中国公民只要你喝水喘气,就没有一个是不纳税的),所以,每一位公民都通过日常的经济行为纳了税,为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买了单,这其中当然包括基础教育,所以每一个小公民---学生都是通过纳税的形式付过了学费才得以到公立学校就读的。私立学校当然更是不用赘言了,办学和办企业、办医院一样都是为了获取利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