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路途 中国企业国际化路途遥远



    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变量,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趋势仍然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包括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对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已然不是要不要加入,而是如何加入才能更符合本国利益。这就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考验。

  国际化是指一家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成长过程,并且伴随着这个过程而形成消费者愿意追逐的全球化品牌。这个争夺技术与市场资源的过程,毫无疑问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中国在企业国际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一度把去年定为「企业国际化年」,但目前看来,成果却远远不能令人乐观。

  在今年五月的环球之旅中,笔者每到一地都能发现从事商旅的中国人络绎于途。在巴黎飞往波兰的飞机上,公务舱内竟然有三分之二是中国商人。而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国故事」此起彼落。笔者下榻的一家欧洲顶级酒店商务楼层,向来都有两套介绍材料,一套是英文,另一套为日文。而现在依然是两套,不过,日文版已悄然变为中文版了。

 遥远的路途 中国企业国际化路途遥远
  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步骤

  过去数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步伐骤然加快。即使是在印度乡镇的杂货店,也能看到中国品牌的电器,这点让人欣慰。但是,这些企业即使铺货很广,盈利却始终有限。某大型家电企业的所谓「国际化」,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已有十年历史了,但销往美国的冰箱只能徘徊在单身公寓和学生宿舍里,依然属于廉价耐用品。这与他们所期望的「全球性国际品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陈列在美国、印度廉价商店的中国家用电器,总是让我感到困扰﹕到底这样的国际化价值何在?这些企业是否真正达到了「走出去」的初衷?

  中国企业在本国习惯了以低工资、低成本办厂。当它们把生产线设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时,才忽然发现成本涨了三四倍。不仅工资水平高,而且土地和能源成本也很高。对于生产者来说,真是百物腾贵。特别是所谓的技术人才,福利保险加上工资,一名员工的成本几乎等于中国技术人员的十倍。

  习惯了精打细算、压低成本过日子的中国厂家,一向对人力资源投资都较为节制,对突然大增的海外人力资源配置,大多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因而忍不住还是要找国内人员研发。这样一来,所谓的海外先进研发中心,往往形同虚设。

  更令中国老板们头疼的是,海外员工保障计划极为完备,对看不惯、用不顺手的职员,要解聘也不如国内那样得心应手。因为,解聘这些洋员工要支付一大笔的赔偿费。更麻烦的是,当地工会动辄要进行聆讯,中国老板必须提出合理的解聘理由,以应付对方律师的盘诘,这和在中国内地的玩法大相径庭。

  很多中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时,也往往遇到这样的尴尬处境﹕营运出现盈利的中国雇员领低薪,而营运出现亏损的美国雇员却拿着高薪。在同一家企业内出现「人格分裂」的情况,管理体制受到严峻的考验。

  过去一年来的许多例子,已可显示在文化、管理和综合实力上还远远未达到火候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时,普遍上都陷入进退失据的苦战状态。

  商家面对恶劣国际环境

  联想集团最新公布的业绩便大幅度下滑。想不到这家中国最大计算机制造商风风光光地鲸吞了国际商用机器(IBM)个人计算机业务之后,竟然会蒙受如此的重挫。更令联想痛苦的是,海外对手们大打政治牌,使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联想集团屡遭黑手。

  明明是一桩最普通不过的政府采购行为,在某些美国政客和媒体的歪曲与炒作之下,忽然成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行为。至于理由,则是联想具有中国政府背景。即使管理层发表声明,短时间内也难以令美国反对者改变看法。

  除了在看得见的市场陷入苦战之外,在海外远征的上游企业,同样有遭遇十面埋伏之虞。在能源领域,老谋深算的俄罗斯不断吊中国企业的胃口,又与日本暗通款曲,使得中国企业成为别人手中讨价还价的棋子。这边厢美国更是高度警戒,到处围追堵截住中国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发展。凡此种种,益令海外之行如履薄冰。现实一点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正在恶化,不能不予以正视。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与国际五百强在发展中国家挥舞支票的国际化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都被发达国家企业视为「潜在竞争对手」。在过去,「中国制造」只是低附加值、廉价商品的代名词,而现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目标,是直奔商业价值链的高端而去。对此,各路对手焉能不察,更不会坐视不理,故此才会十面埋伏,险象环生。

  例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投资,不仅要获得企业股东和常规监管部门的批准,更要通过包括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这类高级别政府机构的审查。对于本来「体质不强」的中国企业来说,遇到这样的寒流和逆风,又怎能期许短时间内能出现国际化的理想局面呢?

  海外市场不是一场通过欢快的奔跑就可以轻易定下名次的竞赛。相反的,这是一条布满陷阱与绳索的曲折道路。因此,对中国企业的相关实践,应该给予客观的对待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从更宽阔的角度来观察,当一家企业跨出国门时,它的行为已经不单单是企业行为,而是国家行为,完全依靠企业去取得成功是困难的。我们一味地指责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的问题是没有用的,真正需要的是想出更好的办法,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政府应支持企业走向国际

  企业界须要建立更自觉的「国家战略感」,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有理由期望一套更能考虑商家利益的国家战略。如何使「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合拍,是这一代必须要走全球化路线的中国企业家们所面对的重大难题。

  二十年的内向型发展,使政府和企业的目光都紧盯在本土社会,而政企互动模式也以政府为主导。下一个二十年,中国企业便非向外走不可。当年日本、韩国进入主流商业世界时形成「举国合力」的「政商协同」格局,迟早也会在中国出现。否则,仅仅靠企业在海外独力奋战,不仅过分残酷,而且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认为,主观和客观上还没有遇到适当时机的企业,如果目前在国内能维持良好业务,就应该安心留在国内发展,以不走国际化路线方为上策。如果被迫无奈要「走出去」,那就必须充分做好心理上和物资上的准备。

  同时,走出去的企业也应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样出海遇到逆风的时候,至少还有可回旋的余地。作好持久战的准备,是为中策。

  如果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一心希冀在海外混水摸鱼,求能侥幸成功,显然是下策,结果可能落得仓皇北顾,徒增笑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市场已经转向国际化,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先要好好想一想,如何在国内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建成自己的攻守壁垒,才可奢谈国际化计划。

  此文原载于《联合早报》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6088.html

更多阅读

突围模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突围必须采取中国化集团管控模式

中国企业现在已到了管理的瓶颈阶段,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提升,中国企业普遍感到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连被国内公认为很成功的华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倍感艰难,原因很简单,中国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速度出人意料,只重视盈利指标,在

TCL的教训: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规则

2007年,这是个合作的年代。合资也好,并购也罢,总之,地球人都知道:合作能力将成就中国企业的未来。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仍然固执的坚持独立竞争到底,就根本没有未来!2007年夏天,这不是一个合作丰收的季节。TCL欧洲公司的业务正式结束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力 中国企业多元化的拉动力

世界发展潮流浩浩荡荡,商业竞争充满风云变幻。在中国实施市场经济30多年的日子里,中国企业经历了市场经济的熏陶与洗礼。如今,站在市场发展的前沿的中国企业,发展强劲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无非就是每一个中国企业都在追求增长率,宛如火箭发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无论中国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无论中国企业是否愿意通过国际化来实现持续的增长,从时间上来看,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品牌实现真正国际化的关键阶段,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二十年前很多跨国企业走向中国,现

声明:《遥远的路途 中国企业国际化路途遥远》为网友摘嗰蘋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