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访第一财经主持人、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 吴晓波
「内容摘要」这三十年的变革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它是一群人物的故事,是一个草民史,是一群没有任何资本有些是没有文化的人完成的一个商业上的传奇。这样的人是一大堆人,并不能一个人特别的突出,这些故事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群像,很多人包括柳传志他们的故事还在过程中。
价值中国:如果让您评价一下《激荡三十年》这本书,您认为此书最大的看点或者说卖点在哪里? 吴晓波: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大背景下推出这本书应该是(最大的卖点)。 价值中国:此书主要针对哪部分受众? 吴晓波:一是亲身经历的一些人,他们会觉得特别亲切。二是一些年轻人,我去大学演讲,大学生会想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样一个过程。那些大学生,还有刚刚步入工作轨道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讲,第一很陌生,第二也很愿意了解国家怎样走过来的这样一些过程。 价值中国: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吴晓波:不足可能是写到后面的时候,离现在越来越近了,到07年08年,很多事情都还在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办法去做明确的判断,感觉比较匆忙。 至于最大的困难,应该是04年最初写的时候,(我)有一年左右的时间都在考虑用哪一种逻辑去写这个三十年。三十年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我也不希望写得很枯燥,希望更多的人来看。当时千头万绪,不知道怎样去写。还有在体例上的选择,是纪传体的、编年体的,还是百科全书形式的,选择哪种写法,是当时困扰的问题。困扰了一年多,(我)最后选择了编年体的形式。 价值中国:整个创作的过程您有什么收获?将给予读者什么样的启示? 吴晓波:这本书前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也让我比较完整地来回顾梳理这段企业历史。之前我大概有将近十五年去接触这个历程,但是没有一个机会去梳理这段历史,这对我个人来讲是很大的收获。 可能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收获吧。每个人都希望了解生活中的这样一段历史,书中有几十万字,但具体的我也没有告诉他们什么结论,只是告诉讲述了这段过程。 价值中国: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宏大叙述中,您是怎样做到人物、事件繁多而不杂乱的?(除了以时间为顺序外) 吴晓波:这里涉及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这些人物的问题。我把整个三十年总的一个经济发展过程看成三种资本在市场上共同的竞争和博弈的过程。国营资本、民间资本、跨国资本,三种资本在中国市场上共同竞争发展。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事件我基本按这个逻辑。用这样的方式来写,在这个时间点上,在资本进程中哪些有典型性,(哪些)影响了改革历程的进展,这样来写。 价值中国:从1978年阅读《人民日报》的柳传志追溯起,一直延续到2008,在这些人物中,您印象最深的是谁?为什么?
吴晓波:上百个人物,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点上都有其不同的故事。
我在写到08年的时候写到这样一段话,这三十年的变革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它是一群人物的故事,是一个草民史,是一群没有任何资本有些是没有文化的人完成的一个商业上的传奇。这样的人是一大堆人,并不能一个人特别的突出,这些故事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群像,很多人包括柳传志他们的故事还在过程中。价值中国:您在书中提到"小人物推动了改革",如今这些小人物已变成了大人物,未来的改革还会是小人物的天下吗?
吴晓波:从商业上讲不断会有一些小人物出现。在新兴的行业比如互联网等行业还会有很多年轻人创业创造奇迹这样的机会,但有可能不像以前那样面这么大。三十年前可能一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也把企业做到很大,但在今天来讲时代变了,如果还是文盲,再把企业做成那么大是不太可能了。价值中国:在改革初,农村乡镇企业纷纷崛起,但如今大多都已沉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吴晓波:三十年的发展对整个国家来讲是一个超越式的发展。同时中国经济又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转型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比如法律不健全这样的情况。另外企业家本身没有经过商业上的培训,市场环境也不适合去规范,所以非常容易发生一些意外性的失败。 价值中国:国企一直是改革的热门话题,这些年国企改革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您是怎么看待国企改革的成败得失? 吴晓波:国企改革在过去三十年分两段,78年到98年是一段,后面的十年是一段。98年之前的国企改革基本以放权让利作为主题,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经营权,但这二十年的过程基本上是失败的过程。后面的十年主要以产权改革为主,一让中小企业把产权放下来,二实施国退民进的战略。 后面十年的改革过程中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国有企业的数量一直大大减少,98年的时候应该有25万家左右,但是现在来讲大大减少了,现在国资委的话就一百多家企业,地方上国有企业更少。第二,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利润越来越高,这是垄断优势,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格局。 价值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始终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这种矛盾折射了什么? 吴晓波:外界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国是会崩溃掉的;二是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发展太快给全球带来危机和造成威胁,包括这次要办奥运会就可以看到威胁论的论调越来越高。客观上讲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激。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第一受到很大关注,第二其发展模式对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非常陌生,对于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解释清楚。 这种矛盾也就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一个小孩的成长,有人说他成长得好有人说不好,但这与小孩本身的成长没有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