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杨晓东 技术决定成败



文/本刊记者 阚世华

提要:在杨晓东看来,中星微电子所以选芯片领域,一是自身有很强的技术,二是这个行业属于新兴的领域。选择多媒体行业,特别是与音、视频相关的领域,中星微电子有自己的话语权

作为中星微电子的首席技术官,又是邓中翰的创业伙伴,杨晓东的名字极少出现在媒体上。其实少年时期就生活在美国的杨晓东,在上大学时就与邓中翰相识。在硅谷时两人彼此的大学相距很近,他们经常在校外活动上见面,逐渐相互熟悉。由于有着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方面的共同爱好,两人成了创业的伙伴。

“1996年,我和邓中翰在硅谷第一次一起创业。那时在硅谷创业风险比较小,但公司很难做大,因为周围的商业环境已经很成熟,我觉得当时我们缺乏一个可以真正发展壮大的新环境,所以后来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国的投资环境。但是中国的风险太大,因为连基本的企业生态环境都没有。”杨晓东告诉《中国新时代》。

aihuau.com

杨晓东天生帅气,甚至有点像某位韩国明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很幽默,但陌生人会觉得他有些过于严肃。现在杨晓东的普通话已经比最初刚回国时好了很多,但听上去还是夹杂着一些“海归”的口音。

分分秒秒几乎满脑子都在想着技术的杨晓东,甚至乘电梯时都一只手托着笔记本电脑,另一只手不停地在敲打着键盘。在等待本次采访拍摄的间隙,杨晓东还特意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下楼处理了公司事务。

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杨晓东先后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曾任美国英特尔公司、美国惠普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COM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开发研究,拥有几十项美国及国际专利。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中国公司。如今的杨晓东也算是富豪之一了,但他依旧是满脑子的技术话题,对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财富却是不甚了了。

回国创业

杨晓东十几岁就从上海到了美国,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中国国籍。

和邓中翰一样,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让他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在有高成长性,每天都能接受新挑战的环境里工作。当邓中翰提到要在中国做一个技术上绝对领先的公司时,杨晓东爽快地答应了。

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工作待遇,杨晓东与邓中翰及其他几位朋友一起回国开始了新的创业路程。从回国直至今天,中星微电子的创业这个核心团队依然完整,没有一个人离开。在杨晓东看来,大家所以能一直在一起并肩战斗,大家不仅有着兄弟的情谊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杨晓东说:“其实我们很早就谈到过这个事情,但都一直在考虑中。后来因为我们看好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另外觉得我们有能力把中国的市场发展起来。当时我很自豪,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自己就可以把这个行业发展起来。”杨晓东说。

最初,杨晓东的朋友曾经回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因为当时整体环境的制约,基本都是有始无终,“我的一些朋友也在中国尝试过,但是都没有做起来。”

虽然看到了困难的存在,但杨晓东和邓中翰及团队还是义无返顾的回到国内。对于为何看到困难还要坚持回国创业,杨晓东说:“我们看到了希望。那些做加工的,肯定不满足于只做加工。芯片是一个全球的市场,不是说中国的市场发展不起来就不行,但如果中国的市场发展起来,对当时的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市场在国内,前端是市场、后端是销售,中间是生产,这三个环节我们都抓住了。”

1999年秋天,中星微电子开始了中国自主芯片的创新之旅。“我记得在北土城路的两间屋子,当时用的电脑,现在早就被淘汰了。”杨晓东感叹说,“我开始最不适应的就是空气,现在无所谓了。记得开始的时候,有一点不能呼吸,到酒店里面才能呼吸一下,确实觉得很难受。但是主要还是为了事业,什么都不管了。”

如果不回国,杨晓东在美国的生活远比国内要好的多。“和这里肯定不一样。估计要是我还在美国硅谷,那肯定是要开公司或者搞投资,或者回学校做研究了,因为我对技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杨晓东说。

专利就是话语权

在中星微电子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除了对技术质量极度把关,还有一项工作让杨晓东非常重视的就是产品专利的申请。

2007年2月,信息产业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星光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星光中国芯工程”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七项核心技术,申请了1000余项国内外技术专利(截至2007年9月),成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多媒体SoC芯片技术体系。

“我们一开始就认为专利是很重要的,是公司资产的一部分。美国是一个利用法律武器正规化的国家,因此我们觉得中国将来遇到专利的问题也会非常多。”杨晓东说。

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企业发明专利排名榜上,成立还不到8年的中星微电子以50件的授予数量位列第五,排在华为、中国石化、中兴通讯、联想之后。

“创业之初我们就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一家核心技术型公司而言,是发展的生命线。在中星微,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员工。”杨晓东说。在他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培训是公司新员工就职时的第一课程。不仅是工程师,其他非技术员工也被要求参加知识产权培训。

“申请专利其实并不难,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工程师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思路,发明专利往往就蕴藏在其中。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些思路和亮点记录下来,通过整理,形成专利。”为了让员工能够更加重视专利申报并养成习惯,从2003年起,中星微将专利申请数量纳入计划和考核。2004年起,中星微将9月作为公司的专利月,在专利月里对申请人进行特殊奖励,其专利申请的奖金翻番。

“我们申请专利最多的一个工程师一个月内共提了88个专利。”杨晓东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星微电子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予数量稳步增长,企业的自主创新力不断提升。2006年中星微手机多媒体芯片销量突破1亿枚,三星、LG等大企业相继成为其产品用户。“如果没有自己的专利,我们的芯片不会卖得这么好。这些大客户,在采购时往往要求出示专利表,如果没有专利的话,肯定不用你的产品。”杨晓东说。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杨晓东 技术决定成败
中星微电子的1000项专利发明中,已经有很多的专利都投入到芯片生产当中。在杨晓东看来,专利不是哪天需要就可以马上做出来的。可能三、五年以后需要的技术,也可以先申请专利。专利的作用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在前面清道扫路。

“有一些技术难题是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之前就知道的,我们会组织人力去攻克,虽然比较难,但我们会有计划地攻克下来,才会启动这个项目。”为攻下一个技术难题,有时一个星期都没休息的都很正常,杨晓东说。

在杨晓东看来,中星微电子所以选芯片领域,一是自身有很强的技术,二是这个行业属于新兴的领域。像CPU已经被英特尔牢牢占领,技术稍微有一点突破不是够的。选择多媒体行业,特别是视频、音频有关的领域,中星微电子有自己的话语权。

2006年底,中星微电子的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占全球多媒本芯片份额的60%,理所当然位居世界第一。“星光”芯片已经遍布了1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家客户,其中包括了三星、惠普等世界知名厂商。

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如果要有更多的突破,就要不断的吸收新鲜的“血液”。但杨晓东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太多好的帮手,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管,“刚开始最困难的是人才,现在最困难的也是人才,可用的人才太少了。”

杨晓东表示中星微电子在这方面做了一个计划,叫做T型计划。要对整个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强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出比较优化的产品出来,所以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人才。

八年时间,中星微电子已经从“星光一号”迅速成长为全球芯片企业的最有力竞争者,杨晓东也经历了与邓中翰及其他团队成员创业的历程。“企业大了以后,我们就担心是不是有太多的惰性,过去是一个比较小的核心团队,能够把下面的人带动起来。现在中间的一部分是中坚力量,但缺少拼命往前冲的动力。而高科技公司如果缺少了这种往前冲的动力,就会慢慢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杨晓东坦言。

“对于我们而言,半导体行业风险很高的那一段已经过去了。我们更看重的是后阶段怎么把公司做大,这是我们在美国所做不到的,我们才刚刚上路。”杨晓东感慨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5857.html

更多阅读

经典事例:细节决定成败转

细节决定成败(转)事例1:有一家叫“风火轮”小小的速递公司,它的投递员从城北赶到城东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为了保证非典时期客户的安全,他按公司规定见客户时带上了口罩;他双手捧起快件递到客户手中,说声“让您久等了,请把快件收好”。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演讲稿 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二·四班的陈雅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有人问: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多数的大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水”。但是有一个小孩却说,“变成春天”。小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不对未来充

“细节决定成败”作文素材集锦(整理 细节决定成败的名言

“细节决定成败”作文素材集锦1、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

声明:《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杨晓东 技术决定成败》为网友猜你心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