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雪山飞狐》替代《阿Q正传》进入了中学教科书时,很多人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疑惑不已:这是不是真的?aihuau.com确认是事实以后,一些人就开始不明白了,鲁迅是中国文人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向来是被作为国粹,怎么说换就换了呢?更何况,金庸虽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成绩斐然,但他那些“歪门邪道”的作品再怎么也不能盖过鲁迅的名头吧!关于这个话题,争论不断,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实际上也无法争出个是非来。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或者能得到意外的收获。鲁迅一生著作颇丰,《阿Q正传》是其中的代表作,不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更暴露了病态社会下被扭曲的人性特征,而由此也成为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了解的一个小小窗口,现实教育意义不可谓不深。此篇中,鲁迅对阿Q这个人的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他选取了大众当中能够代表特殊性的个体,集大众属性于一人,用意颇深,唯有这样,他才能让“阿Q”深刻地代表一个时代普遍的人性,昔日苦难的中国,这样的现实问题实在太普遍了。如此形势之下,鲁迅无疑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在于他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大无畏个性,正如黑暗当中的一束亮光,虽然有点刺眼,但也是一条指向光明并对旧有不合理格局的颠覆之路,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另外,鲁迅笔下所揭示的这一看似特殊群体的人们的心理,并不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今天,类似于“阿Q”式的人也不少,既空想于不切实际,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生活在看似无奈却又必然的生活方式中。于此,鲁迅所塑造的人物特性直到现在依然没有过时,甚至仍然普遍存在,在今天,乃至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特征会长期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各个阶段。鲁迅是一个斗士,看到社会的黑暗,就会毫不留情地批判,用一种激昂的姿态,为了表达不满和反抗,更为了唤醒沉睡的社会和人类。
![不是高技术战争的特征 一场本不是“战争”的“战争”](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213214967904.jpeg)
鲁迅的大多作品都有这样的现实教育意义。相比之下,金庸则温和许多,他没有锐利的批判武器,也没有直面现实的警世之言,甚至在很多人眼中,金庸一直“虚构故事”,编造他那些“成人童话”里的恩恩怨怨,这种具体体现与鲁迅著作中较强的针对性和颇具现实意义的观点比起来简直有点“不务正业”。这看似传统文学与娱乐文学之间的争执,却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气息的烙印,也是人们对事物认同感知能力的一个表象:将金庸作品只当作是讲故事的心声时,他们自己也在幻觉中编织着一些漫无边际的梦想,将金庸所讲述的故事只当作娱乐消遣的观点时,他们或许也只是娱乐时代的一个个追星者或者追梦者而已。深入下去,不难发现,金庸的作品中情与理、道与法的交融,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体系,精彩的故事中蕴含着小则个人和家庭、中到民族和国家、大至国与国之间各个层面的一种融合、和谐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而这一点,正是其他武侠小说所没有的,也是一般小说无法达到的高度,也超出了一些纯粹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说教语言体系,正可谓“无意者看热闹、有意者看门道”,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发现,也就有千差万别的深切感受了。因此,对比鲁迅和金庸,我的观点是,鲁迅偏重于揭露“假、丑、恶”,金庸则着重宣扬“真、善、美”,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鲁迅笔下从不缺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金庸也不无表达着对黑暗的反抗。从根本上来看,两者的根本出发点有很多一致性,那就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并呼唤和谐的时代和具人性化的生活。不管是从表现手法还是表达的思想来看,两个人并不是对立的,只是很多人片面地将他们对立起来。鲁迅的作品大多以独立章节为主,笔法简洁,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的表达,而且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前不久,杨振宁在武汉演讲时给中学生推荐看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他说,那里面对旧中国的落后、愚昧做了深刻的描述,意味着让当代青少年不能忘了往日的中国;而金庸的十四部经典著作则是长篇大论,内容丰富,十七年,一千多万字的系列著作,可见金庸功力之深,即使是最短的两部《白马啸西风》和《越女剑》,也有数万言,甚至洋洋百万字的小说也不在少数,因此,金庸的作品主要体现在文风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大多具备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在那个年代,上学时,我也曾注意到,从小学到中学,入选鲁迅的文章数是所有作家中最多的,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鲁迅所提示的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不是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独有的,或者说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它具有普遍的反思意义,而对于这个民族的健康成长,高举这些思想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当金庸热成为一种现象时,当更多的人将金庸只是作为一个编故事的高手并陷入了对其痴迷崇拜的“境界”时,他必然也会受到一些人为地指责,这个现象在中国文人圈中是普遍存在的,中国人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态:自负和自卑。当一个人相当自负时,他可能时刻想着要上天入地,当一个人很自卑时,他恨不得马上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两种心态让人们对金庸的态度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漫骂和痴迷,这些都是被人们放大了的极端体现,是否可取,聪明的人自然是一目了然。如果说,将金庸的作品写入教材,让我有那么一点点的“担心”,那就是编写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篇目、教授者如何将金庸长篇中的精华提练出来表达给学生,而不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只有如此,才能将一个真正的金庸展现给正待成长的心灵。基于这样的看法,我倒是认为推金庸的同时根本没必要去鲁迅,因为两个人及其思想中都集大智慧,需要今天的人们加以辨别地去学习,其中的精髓部分,不管是讴歌赞扬的,还是冷面批判的,不管是表面上的语言运用,还是深层次的思想引导,都是一个民族值得去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