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最近,家乐福中国总部通报了一些已被查处的内部腐败事件,其中包括北京CCU(城市采购中心)以及7家门店生鲜处相关人员被移送到司法机关。家乐福北方区工作人员证实,此次采购贪污事发是有人向警方举报,目前已经将这8人开除,职务另有人员接替。

受贿门事件沸沸扬扬,外界舆论曾一度将此归功于家乐福新近掀起的改革风暴。然而,最终结果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曾被寄望于一举踢爆潜规则的受贿门事件,在家乐福看来原来只不过是“个人行为”。关于此事的反思难道就此嘎然而止?人员更换之后,是否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此疑问。 如此发问,既不是出于对家乐福的不信任,也不是由于其“外来户”的身份而“额外关照”,而是在“超市乱收费”潜规则依旧泛滥的现实背景下,对家乐福能否独善其身表示谨慎的怀疑。实际上,诸如进货返利、新店开业赞助费、配送费、合同续签费等在内的收费项目在超市内部多如牛毛,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始终令人感觉一头雾水。如果说此前超市收费始终被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的话,此次受贿门事件恰恰撕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希望能够一探究竟,而不希望仅仅撕开一角之后就又迅速落下了帷幕。 超市乱收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普遍较高的准入门槛和经营条件,使得超市经营具备了一定的垄断条件,与此同时,中小型供货商是超市供货不折不扣的主力军,地位的悬殊往往使得超市有恃无恐地实施乱收费。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供货商曾经进行过无数的努力,但即使是很多地方都相继成立了行业组织,所谓“平等对话”依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毕竟,占据垄断地位的强势经营者面前,供货商很难沾得便宜,而即使超市行业内部同样竞争激烈,缺少外界约束的它们也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看看那些进货渠道不同而销售价格惊人一致的超市,应该不难明白这是怎样一种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供货商与超市的较量中,最终买单的消费者不应该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完全有权要求知晓商品价格的构成。有鉴于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召集包括供货商、超市、消费者在内的各界人士进行听证,以理清超市收费项目的合理与否,从而促进超市收费的合理化与规范化。除此之外,还有必要予以法律上的支持。实际上,美国在1936年前后也曾面对同样的超市乱收费问题,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罗宾逊波特曼法案》的出台迎刃而解。该法案规定:对有可能垄断市场的商家,不许向供应商收进场费,不许向供应商要求特殊折扣等不合理费用。直到今天,这一法案对于解决类似问题依然不乏启发。如果我们也能出台类似法律,同时辅之以完善的听证制度,那么超市经营者将很难再有索取贿赂的机会,又何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仅仅寄托于超市内部的“门店收权”与“自纠自查”?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总讲究“货真价实”,在超市里面,“货真”基本可以保障,但是否“价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