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近年来,富人的一举一动日益受到公众的指指点点。这其中,有好的,比如说致富不忘乡亲们者有之,致富后捐资助学者有之,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仗义疏财者也有之。当然,就如同十个手指头不会一般齐一样,事物从来都会有两面性。就富人来说,有好的,也就有不好的,像“黑煤窑”属于极端一些的情况,而偷税漏税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所以,人们对中国富人的整体质量打问号。 前不久,有媒体问我:目前中国新富阶层的整体形象如何?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新富缺乏社会认同?这的确给我出了难题,我在这么方面研究不多,只好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中国的新富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产物,并非子承父业那样“世袭的”。看一看许多富人过去,贫寒者多。有人说:昨天他们还是光脚的,今天他们竟穿上了高档皮鞋。昨天他们还住茅屋,今天他们住别墅。实际上,对暴发起来的很多中国富人来说,他们有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深怕稍微的风吹草动,就会打回原形。这种情况业并不是没有。所以中国新富,成功的标准就是挣更多的钱,过更为物质化的生活,“贪欲难填”,于是被打上了“敛财者”、“守财奴”、“为富不仁”的标签。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本能与自我保护的体现。 客观上,偷税漏税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但这不能作为逃税的借口。这会形成一种坏风气,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这会打击了那些真正的纳税者。比方说,同一个行业的,由于纳税与没纳税的区别,商品的“成本”形成了差距,导致了双方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不逃税者在经营不下去的情况下,也只有跟着一起“逃”了,这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纳税是无偿性的,它不像捐款那样,可以“成就于名”,受人尊重有限,这需要形成一种有效机制调动新富的积极性和受尊重欲望。新富阶层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目前“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是处于脱节状态的,这会让新富纳税交得不安心,不甘愿。只有通过良性机制引导,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实施税收的透明管理,这样才能使税收具有号召力。 赚钱固然重要,但将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更重要。中国富人们要学会奉献,重视社会尊重。税收是强制性的,富人们尚且偷税漏税,而慈善事业是凭“良心”性的,在富人参与慈善事业方面,现实的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我看到这样一份材料。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富人约占总人口的20%(我怀疑有些夸张),已与美国基本相近了,但中国的富人们上缴给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中国总量的10%,比起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富人纳税占60%的比重更相差太多。同时,在欧美发达国家,富人阶层始终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主体;而在中国,中低收入者阶层是社会慈善事业的主力和主体成员,而中国富人阶层却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贡献却不成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要问,为造成这种中外富人们行为上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富人应该如何成为真正的富人,如何寻求一种富人特有的身份认同?而这种身份认同是什么? 必须承认,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他们可以做到真正的衣食无忧。相比之下,外国的富人知识水平也普遍比较高,大多是本科或者硕士博士,即使他们不是富人了,可以做高级白领、职业经理人,一样可以活的很滋润。按照他们的知识结构,在正常社会生活中或许很难有机会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可是,他们赶上了转型时期,运气好,再加上他们有胆量,肯吃苦,脑子业比较灵。也应看到,中国新富人奋斗空间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可以今天是老板,是政协委员,前呼后拥,一旦衰落了,失去财富的光环就什么也不是了,甚至想当个白领都成问题,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具备当中产阶级的能力。在中国,富人在心理层面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这决定了其行为准则将更多地偏向功利性直接性。 古今中外,社会差距是永远的存在的,我们要努力缩小这样的差距,但必须正是现实。中国新富多种多样,有的爱炫耀,有的低调,有的热衷慈善事业,有的采取“不管不顾”政策。但是整体上中国新富还需要在许多方面提高自我。 总之,不能赚钱者不能成为富人,但只进不出者则不能成为好富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赚钱,富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依法纳税,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只有这样,富人才能够又富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