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要上车教案 论自杀——还有谁?还有谁要自杀??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奋斗着的不畏艰难的人们 

听许三多的话,

aihuau.com

我们要“好好活”

岁末年初总有些人会习惯性的忧郁,浏览网络新闻,我们总是能看见一些人在此时或者彼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2008年原本应该举世欢庆,新年的第一期提到这个话题也感到沉重,并非矫情的人非要搞出一个什么噱头来吸引眼球,只是在我们周边有一些人,他们确实选择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7年*月*日,华为任正非给陈珠芳及党委成员的一封信,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因为华为一名年轻的员工自杀了;

 还有谁要上车教案 论自杀——还有谁?还有谁要自杀??

2007年12月14,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博客中发表文章《假使寻不出路?》祭奠2007年自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2007年12月15日,互连网资深评论家项立刚在其博客发表文章《学者自杀并不比普通人自杀更凄美 》对人大余虹老师的自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似乎,这个时代的序幕经由自杀拉开,我们不由得追问,还有谁?还有谁要自杀?

当我们生存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的时候,我们需要粮食,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当物质富足之后,人们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从基本的生存到了安全的要求,而后到达精神上的追求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塔解释的就是人从贫穷到富有,从物质控制能力的加强到精神需求的变化。

一个人,由生命,肉体,精神的三位一体构成,生命携带肉体和精神,肉体的需要是最初级的需要,在肉体得到满足后精神有了新的需求,又或者说三位一体的自我,本我,超我,三位一体的统一和协调使得人有生存舒适的感受,否则,则难以感受到生存舒适。

这样说来似乎有些生涩,那么,让我们利用文学作品更为简单的解释人的需求,著名的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中曾借主人公的感悟对死亡这样定义:“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生命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相对应的死亡当然也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看过《挪威森林》的人不会忘记其中的几段自杀,直子的第一个男友,直子的姐姐,永泽的女友,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形下,这些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挪威森林》中,作者借主人公——“我”对生活的追求和我周边的人对肉体,精神,生命的理解,做了很详细的阐释,在肉体和精神需求得一统一的时候,“我”是平和的,而当肉体和精神难以平衡的时候则产生痛苦,比如小说中直子和木月以及直子的姐姐,在感到现实无法满足精神的需要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结束生命——死亡,终止肉体和精神的追求把生命抛进虚无。而“我”的朋友永泽则以追求肉体的享乐而达到精神上的需求,把和异性的关系统一成一个目的,以此说服自己,来达成所谓的精神和肉体的平衡,最终的代价却是深爱的女友以自杀终结。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社会生活中,肉体,精神,生命三个元素的平衡成为一个系统,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物质的探求,精神的追寻,竞争的压力导致其中某个元素因为行进速度,范围,深度,广度出现和其他元素的不协调,都可能造成一个“人”痛苦乃至步如绝境,无法排解痛苦的肉体和精神最终将终止生命,以期解决这个痛苦的延续,于是,自杀发生了。

小说中的情节或许有虚构的成分,那么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

在《假使寻不出路?》中,作者引用了自杀的博士生他在以往的博客中断断续续地写了这样的文字:“我是否太急切了,……我是否太看重这个博士学位以至于只顾着向前狂奔?……只有一种颜色无法幻化出五彩,只有一种味道无法调和成五味,我的精神需要丰富,我的心田需要滋润,但我走得太快,以至都不知道路边是否有花朵在盛开。……我不应该让科研占据我的全部生活,我已经有多久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多久没有写过文章?多久没有去打过羽毛球?在我放弃了春天的同时,春天也放弃了我。我有点难过,我曾经错过了那么多美好的季节。……老天似乎已经习惯了在我感觉很好时给我当头一棒,导师的批评,杂志的退稿,实验的失败,感情的离去,总是不期而至,给我迎头痛击。”

汪丁丁评论说:“我曾以最概括的语言描述现代中国人深陷其中且不能自拔的教育的困境:当整个社会被嵌入到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

事实上,这样激烈的竞争存在于各个行业之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块阵地而已。在任正非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我思考再三,不得其解。”

而项立刚则认为:“学者的自杀并不比普通人更为凄美,因为在农村,农村妇女已经将自杀作为终结生命的主要手段”?

于是,我们是否可以获得另外一个结论?

自杀实际来源与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的不满?在无法宣解的情况下,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表示最后的放弃。这种选择放弃的态度对于教育背景的高低都是一样结果。

那么,为什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这样的选择?

在社会学范畴有一本著名的著作——《自杀论》,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39岁时撰写的一本著作,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他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在此背景下,迪尔凯姆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2)

作为社会学“实证”方法的倡导者,迪尔凯姆引用了人类学对种族的定义,以及莫塞利对欧洲四大种族的分类,进行大量的样本观察,通过对这些资料样本的的分析,探究,获得以上结论。我们不能否认,学术的理论总有滞后性和地域的限制,伟大如迪尔凯姆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以欧洲的样本分析和学术成果来解释我们周遭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其中有用的部分参考实际发生的事件是否和他的研究有同一性。

“任何生物要活下去并获得幸福,他的需要就必须与他的谋生手段相适应,每当社会机体发生重大调整时,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社会机制的改变导致一部分人成为新贵,而一部分人因此丧失利益,一部分人获得机会逆流而上,一部分人无法适应自信受挫……,从社会层面看,似乎是生存的压力,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导致了自杀;行进中的社会犹如蕴涵万千零件的巨大机车,在转型拐弯之即难免有一些零件因为与主体攀附不紧密被甩出去,因为对物质的攫取和充分的竞争可能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适,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对物质的攫取和竞争同时也推进了历史的进步。中国社会改革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市场的竞争机制从大的方面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从小的方面讲,丰富了我们个体的生活,而大众文化虽然广受诟病,但是很多人同样享受其中。因而在竞争面前,不同的人选择是不一样的。

据说票房活力四射的《投名状》让各大院线心绪沸腾,单是其中的几句台词似乎是编剧和导演借片中人说出现代人的心声“抢钱,抢粮,抢地盘!”“我的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

物质的欲望、强烈充分的竞争、安全感缺失、心理无依托等压力在当下或许都是问题,而我们要如何应对?如何调适?

在另外一部影视作品《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名言可以让我们有所领悟:“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

许三多教育我们:“好好活。”

因为,“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所以,在种种压力面前我们更应该选择适应而非脆弱。

听许三多的话,我们要“好好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4986.html

更多阅读

阴谋论为什么这么红? 为什么讨厌阴谋论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专访阴谋论为什么这么红?文/杨杨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对许多人来说,知道一个哪怕是偏颇的解释,也比一无所知要好得多。原始人面对地震、山崩、洪水时,一种人泰山崩于

曹刿论战,究竟论出了什么?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4-8曹刿论战,究竟论出了什么?曹刿原先只是一个隐居在乡间吃素的草民。这个小青年,天天吃菜吃伤了,也想到城里去吃肉。他认为,凭着他个人的本事,凭着他胸中的“远谋”,是完全有资格能到城里去吃肉的。初中生都学过曹刿论战。在《左传》中,古

“芝诺悖论”悖在哪里? 芝诺悖论 解决

一个朋友是大学里的哲学老师,前两天打电话说,我的博客里没什么哲学专业可以看的文章,所以,今天专门写一篇。在“唯物辩证法”的教科书中,都会讲到古希腊时期的诡辩术,其中以“芝诺悖论”最为著名。“芝诺”是一个人名,古希腊时代的人物。一

闲言辣语:家电下乡过时论可以休矣?

系列专题:家电下乡  近日,在浙江走访杭州、金华、衢州、丽水家电流通商时,笔者特别关注了家电以旧换新启动之后,家电下乡产品的销售情况及市场走势。   原本以为,“后来居上”的家电以旧换新必将冲淡家电下乡产品的销售,但了解结果并

声明:《还有谁要上车教案 论自杀——还有谁?还有谁要自杀??》为网友刀藏月光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