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将针对中国用户10月20日启动Windows XP专业版及Office的正版验证计划,届时,安装了盗版Windows XP专业版的电脑将被强行每小时“黑屏”(桌面背景变为纯黑色)一次,Office的菜单栏将被添加“不是正版”的标记。而且,正版验证的程序WGA和OGA将通过操作系统的自动更新程序(Microsoft update)自动下载和安装。
记得某个国家曾经以挂牌示众“我是小偷”的方式来应对盗窃猖獗的现象,微软此举堪与之媲美。
市场普遍认为,微软维护企业知识产权的目的完全正当,但微软实施“黑屏计划”,瞄准盗版用户,其一小时一次的黑屏,并在菜单栏打上“不是正版”的标记之高调且霸道“黑屏计划”,势必引起全球性的质疑、愤怒、害怕、惊慌。
在其中,理性而温和的人认为采取“黑屏警告”的做法明显欠妥。法律工作者认为微软涉嫌“行驶私刑”,更使得微软进一步把自己塑造成“网民的敌人”。技术人士更是提出了针对黑屏的九种应对方法;更有人不失善意地对微软“友情提示”:微软此举之后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群众战争的汪洋大海,反盗版的大业遥遥无期,更为以后的市场运作凭空增加了无数网民敌人。实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要加句“赔了夫人又折兵”。现在的正版动辄1000多块,与美国市场同步,这实在是无视中国网民与美国网民的收入差异,一点也不本土化。激进者甚至会由此而对微软进行声讨与口诛笔伐了。
微软从1995年进入中国之后的13年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习惯微软的盗版用户。但一直没有取得可观的经营收益,如今借助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压力,微软开始收获了。所打的旗号自然是“反盗版”。
从2008年夏天“番茄花园”事件上,微软所表现出来的强硬事态,可以看做其反盗版决心的一次预警,然而,相对于“番茄花园”盗版商,此次针对没有用微软“正版”软件的用户“黑屏警告”,微软剑指终端用户。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理由很简单:中国成为微软盗版操作系统天堂(多数个人用户使用盗版已是公认的事实),与伊始微软为迅速打开并占据中国市场,对盗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是有极大关系,如今成了绝对霸主,再杀个回马枪,怎么看都像过河拆桥之举;另一方面,微软令人诟病的高定价策略,十来年前,其操作系统的定价甚至超过了在欧美国家的价格,几乎相当于一般中国人大半年的工资。
记得当初,比尔-盖茨的梦想是“让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那个梦想曾经在20多年间席卷全球的财富,并极大地激励了IT的从业人员,为他们带来了使命感,甚至美化成为事业心与公德心。而现在随着比尔-盖茨的功成身退,这一梦想也随之充满了铜臭。
面对微软装钱的“麻袋”和恫吓的大棒,曾经认为微软是在倡导计算机领域的共产主义的人士如梦初醒——闹了半天他们是想让每个人都成为他们的客户,并制服高昂的软件授权使用费,而不是为了让人工作更方便。
而根据各大门户网站的调查,对于微软“黑屏计划”的实施,百分之80以上的网民是持不满态度的。
其实商人自古重利,人家也没有必要做无名英雄,为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而无私奉献,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并非人性的善恶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微软在政府采购方面一直没有沾到太多的便宜,在全球股市的影响下,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想来,微软当下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才会想出此“善意提醒”的下下之策,微软的软件补丁多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这应该也是微软的市场策略之一了。相信在这样的“提醒”下,会有一定比例的用户由于不胜其扰而改用正版软件。
但黑屏策略给所有用电脑工作的人带来的是骚扰而非快乐,带给市场的肯定是负面远高于积极影响。
素来,市场策略从来就有“胁迫”与“倡导”等两种风格的不同作法。显然,微软不是用倡导,而是在使用“胁迫”或“威胁”的方式迫使用户使用正版。
“胁迫”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粗鲁”的风格,或者是一种“强迫”和“威胁”。对于“胁迫”,被胁迫者要么是害怕、惊慌,是因为对其“粗鲁”行为的畏惧;要么是质疑、愤怒,是因为对其“粗鲁”行为的反抗。而“倡导”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雅”和的风格,或者是一种“引导”和“号召”。对于“倡导”,被倡导者要么是听从、配合,是因为对其“文雅”行为的响应;要么是置若罔闻、不予理会,是因为对其“文雅”行为的不屑。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区别。
软可能曾经使用过“文雅”风格,见效果不大,故用起了“粗鲁”的风格,并可能会失去一些用户。
我们的问题是,微软在中国的此类行为,是否构成了垄断经营?比如在欧洲微软就被指为垄断,并被罚款14亿美元。虽然美元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但毕竟那不是一个小的数字。中国是否也可以依据《反垄断法》而“制裁”一下微软,榨它一些油水出来,然后再倡导使用WPS等正版国货呢。
把这件事情延后来看,到12月的第五次中美战略对话中,谁能够肯定美国不会拿此说事儿来要挟中国当政的领导人呢?
微软的形象并非光荣与梦想的代名词,但我们所形成的以偶像化的微软该如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