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元”、“重组老牌国企”、“钓鱼台国宾馆”、“中国铝业公司与沈阳市政府签订资产转让协议”…… “两会”期间,一连串重磅词汇一度使沈阳成为焦点,全国关注。 2008年3月4日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铝业公司与沈阳市政府签订资产转让协议, 重组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以下简称沈阳有色)。此次重组涉及资产受让总价格为4.12亿元。中铝公司还将投资30亿元以上,在沈阳苏家屯地区打造东北最大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基地,形成百亿产值企业。 与此前收购力拓股份相比,中铝公司此次斥资30亿元重组沈阳“铜老大”,尽管在资金规模和扩张性上都略逊一筹,但与其不久前公布的“大有色”战略新定位相呼应,背后传递出的信息意义非凡。 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携巨资而来的中铝,借沈阳有色之“壳”做大做强其原有铝、钛优势产业是个合情合理的选择;而为配合铝、钛为重的新东家,“铜老大”必然转身,沈阳铜加工业封闭10多年的发展大门也会因此顿开。 对此,沈阳铜加工行业内部估算,沈阳有色此次“转身”,将为该行业腾出近20%市场空间,涉及产值近2000万。 “大有色”战略沈阳落子 作为中铝此次重组对象,沈阳有色是上世纪50年代建厂的新中国第一家国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的摇篮",是我国重点综合性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和科研试验基地之一。该厂旗下的12个分厂拥有铜、镍及其合金,钛及其合金,稀贵金属合金三大生产系统。 但是从1990年开始,沈阳有色光彩渐失,周边小企业蚕食和设备陈旧产能低下的积弊,使这个昔日沈阳乃至全国的“铜老大”举步维艰,产品市场占有量从全国80%降至现在令人难以至信的沈阳仅20%。而在沈阳有色渐入低谷的漫长岁月里,中铝却悄然崛起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龙头企业。 今年2月1日,中铝公司通过其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该收购耗资约140.5亿美元,其中中铝公司出资占90%。作为中国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该次收购以其巨大的资金规模和中国企业鲜见的扩张性受到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 早在今年1月,中铝公司还对外发布了经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大有色”发展战略,公司战略新定位锁定“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中铝公司掌门人肖亚庆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中铝力图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格局,发展多金属、国际化矿业集团。 事实上,自2004年始,中铝公司已在多金属、多元化方面步步为营。在把握铝业龙头地位的同时,先后收购、整合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洛阳铜业公司和上海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并投资115亿元与云南铜业集团启动战略合作。 “而沈阳有色三大生产系统,恰好对中铝公司铝业为主、铜业并行的业务格局构成了巧妙的补充。”处于中铝系统的沈阳铝镁设计院认为,中铝重组沈阳有色是为其“大有色”战略进行东北布局。 但中铝“大有色”战略沈阳落子消息一出,业界尤其是沈阳铜加工业人士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却并未完全遵循中铝上述“思路”,“仔细解剖沈阳有色‘可食用部位’,中铝此次重组动作背后传递出的信息意义非凡。”。 “铜老大”转身 重组消息公布以来,沈阳有色高层要求企业上下一律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但不断渗出的内部消息表明,“转向时机已至。” 事实上,沈阳有色个别分厂里价值过亿的大规格、高端铜板生产线其工艺技术水平在全国仍处领先地位,稍加调整生产铝板、钛板不是问题。对此,沈阳有色一位高层没有否认“这是吸引中铝的重要原因。” 就连从没有就重组一事向外界做过多表态的中铝,也在以实际行动传递着类似的信号。“下周,中铝将联合洛阳某设计院就今后沈阳有色具体重组方案和发展方向,来沈展开工作。”本月7号(上周五),上述高层说,洛阳的该设计院则是一家全国铝行业知名的生产设计单位。 对于“铜老大”的转身,沈阳铜加工业三甲之一——沈阳盛发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发铜业)销售处处长邓磊光认为,“这不是渐露端倪,而是几成定局。” 一来当前辽宁铜矿大量被“中色”、“中冶”等竞争对手掌控,虽然中铝在我国西南、西北的铜原料资源丰富,但对“远水”与“近渴”之间的道理不可能一无所知;二来近些年车用尤其是高档车用大规格铝合金板价格一路彪升,市场看好,但由于技术和设备瓶径进口量依然不小,而与生产铜板相比,利用沈阳有色现有的国内先进的大规格、高端板材生产线生产此类产品,中铝的获益会更加快捷和丰厚。 “沈阳有色转重组后转向铝、钛产品是同业意料之中的事。” 在铜加工行业有着10多年从业经验、人脉和消息面颇广的邓磊光说。而另据上述沈阳有色高层透露,重组之后,沈阳有色原有的铜加工设备会被大量“处理”,“这对沈阳铜加工业肯定是件好事!” “这样一来,沈阳铜加工业可谓‘金门大开’。” 邓磊光分析,沈阳有色目前在沈阳铜加工业占有20%的市场份额,换算成产值就是每年近2000万元,而沈阳成规模的铜加工企业不足五家,且实力均不足以“一骑绝尘”。所以,争夺、分割这2000万元将会成为日后沈阳铜加工业的一出好戏。
![沈阳黑老大 “一石二鸟”: 中铝30亿迎娶沈阳“铜老大”](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9496786060.jpeg)
铜业困局 不过,现在显然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首先是解决资金问题。”盛发铜业的统计表明,2005年的时候,市场上的铜价还只有1.4万元/吨,2006年后就猛涨到了8万元/吨,现在虽然暂时维持在了6.8万元/吨的水平,但是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千元的波动。“而对于沈阳这个每年在装备制造业上需消耗二三十万吨铜材的大型市场,像我们盛发这样的企业,帐面上即使有1亿元的流动资金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邓磊光说,钱不够就买不到充足的原料铜,很多企业经常是只能开足1/3的机器进行生产。 此外,沈阳还有上百家年产量只有十几吨、几十吨,设备只有一、两台的小型铜加工厂,这些小厂产品低端、管量混乱、压价搅局。一位沈阳铜加工业资深人士直言,“重组之前,沈阳有色周边有四十五家这样的小厂,它们通过各种渠道从沈阳有色低价购出半成品,加工出成品后再继续以低价格去抢市场,有的劣质产品甚至还贴上了‘沈阳有色’的标签。” “从1995年开始,沈阳有色深陷困境,沈阳铜加工业发展迟滞,以及沈阳的铜产品市场被浙江、河南、天津等地占去了近80%的江山,与此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邓磊光和许多沈阳铜加工业人士也认为,今后的情况会好转很多:一方面,众多小厂会因沈阳有色的转身而原料不足直至死亡;另一方面,“挖墙角”、“搅局儿”者少了,有利于沈阳铜加工业的主流企业集中精力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