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湘女写了一篇文章,批评郎咸平的一些观点。我觉得郎咸平的论证有问题,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基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从而组织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这么一个前提,我断然不同意,寡头会把自己的利益回馈给社会。但是对于寡头垄断会损害社会的整体的福利的观点,我也不同意。
我没有读过充满了数学公式和专业用语的经济学专业书籍-虽然一度想读,我对这样的书籍望而生畏。但是在我的观察之中,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我们不能下结论说,在所有的产业,玩家( Players我不知道如何翻译这个词)越多,竞争越充分,整个社会的收益就越多。这和某个产业的特性有关,如果一个产业的平衡点就是寡头垄断的结构,那么也许这就是这个产业的最佳稳定点,在该平衡点,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例如,研发大型飞机发动机的高昂费用,所以目前只有3个大型飞机制造商(通用、普惠和罗罗),在以前,制造研发大型飞机发动机的厂家要多,航空消费也很昂贵。说一句开玩笑的话,如果目前有30个飞机发动机的供应商,我就不坐飞机,因为坐飞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至少比坐车要危险。同样的道理,在大型客机制造领域,只有2家,波音和空客。在电信领域,这种天然垄断的行业,太多的服务提供商似乎也不很好,一种服务有2-3家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只有一家,就更不好。然而,如果饮食行业只有3家餐馆,麦当劳、肯德鸡和全聚德,我就会郁闷而死。幸运的是,餐饮这个行业,似乎没有这种危险。
一个有趣的例子发生在饮料领域,那就是言之不尽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我看过一篇文章,论述了如何由于行业的集中,从而规模的扩大,使创新成为可能(大家可不要小瞧可乐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普通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喝上、喝得起那种褐色的液体。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虽然是关于宏观产业的书,但是写得激情彭湃,让人读得没有丝毫的厌倦,书名字忘记了,作者叫Peter Nolan,剑桥的一位老师,据说邓亚萍就是他的门下弟子。回到可乐,是否在充分竞争的年代-那时候我有更多的选择,我经常踢球完,仰脖子喝一瓶天府可乐-我比现在更幸福,社会有更好的福利?好像不是,那些小的可乐厂卫生、利润都很糟糕,他们的供应商也不高兴,因为他们采购原材料批量小,又麻烦,利润少。
还有更有趣的例子是微软的 Windows。我不喜欢微软,也不喜欢IE,最重要的原因是微软杀死了Netscape,现在的Communicator已经不见踪影,我在2000年前我一直用它,基于Netscape也做了很多的开发,对Netscape有感情。不过,撇开个人恩怨,我得承认,Windows作为一种事实上的标准和垄断,它大大简化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成本,如果一个市场上存在20个不同类别的PC机和20个左右的操作系统,我们交换信息的成本会大大的提高,在一些大的机构中,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中,Windows 98, Windows NT, Windows Me, Windows 2000, Windows XP共存,再加上中英文版本,各种版本的Office,令人头痛。一个公司的产品尚且如此,多个公司的产品就更麻烦,消费者也不会从这种充分竞争中获得什么好处。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的寡头垄断这么痛恨呢?原因在于,我们的寡头,不是市场进化的自然结果,不是市场竞争的幸运儿,而是政府强加给我们的,政府现在还在保护它们。如果是经过市场的洗礼,寡头是一场场战争中的幸存者,那么我坚信,它们的服务和产品,比现在好得多。就石油行业,如果我们开放石油市场,那些民营的企业,会把国有的企业打的落花流水,而且,大概中航油这种丑闻,也不会出现。这样,社会的福利就会得到改善,-除了那些下岗的国有石油企业的职工,其实,按照市场的逻辑,他们早就该下岗,尤其是那些不懂经营的官僚们。经过这种充分竞争而重新形成的市场的结构,也许依然是3-4个寡头,但是将会远比现在的寡头有效率得多,-那时候我就去买一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