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有两类学者扯人眼球,一类是政坛娇客,一类是传媒宠儿,郎咸平先生无疑属于后者。这类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浅显晓畅的语言,对中国转型经济问题敏锐的嗅觉,以及个性十足的张狂姿态征服了传媒。虽然国内饱学之士对他们并不一定看好,但多少还是承认这些传媒宠儿对经济学普及、垄断话语权和建立经济学帝国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般而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郎先生渊博的公司财务知识,仅凭公开披露的数据,看穿上市公司种种机关,以犀利的笔锋点破,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像笔者这样的后知后觉者无不钦佩得五体投地,奉为经典佳作。可是当郎先生一向惯使的理财无敌剑指向国企改革时,虽说剑锋点到尽是国企名花的大穴,可国企改革应该暂停的结论确违反了凡是经历计划经济的人共有的常识。不用说,一场经济学界从未有过的口水大战爆发了,争论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一方郎先生领衔,认为自己说出了皇帝没穿新衣,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赤裸裸的掠夺;另一方认为这是改革中必要的产权明晰过程,管理层需要相应的激励,郎先生由微观到宏观的跳跃,立论根据不足。
学者的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怀疑别人的学说,怀疑已有的成见,怀疑理论形成的背景都不是过分的事。学者们的口水战最基本方式也是从怀疑开始,首先,虽说郎先生对科龙、海尔等国企的研究报告质疑者较少,但被怀疑挑起国企改革问题的动机,是否涉嫌“炒作”;猜测无人应对、集体失语的原因,猜测挺身应对的学者是否有什么利益集团的背景。其次,郎先生对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的认识水平也令许多学者怀疑;当然郎先生也对大陆学者的数理经济学基础表示了不恭,没有在考虑历史背景后显示相当的宽容。第三,一直在大陆影响较大的产权制度理论、国企绩效低的说法、国企领导人贡献与收益权匹配问题受到郎先生的怀疑,甚至认为国企所有人并不缺位;而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郎先生在在制度经济学理论上并不成熟,其行为、言论有许多不自恰。
观战之余,考虑到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矛盾重重,经济学家的各个利益集团代言人的身份不可能排除;同时,在改革进程中,即使是经济学家也存在认识的局限性,而公众的利益无论怎样都要受到影响。因此不妨建立一个经济学家的质疑指数,来帮助世人对经济学家言论的判定。对于经济学家本身而言,怀疑就是一个基本态度,应该不会反对。
首先依据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假定,认定经济学家行为遵循理性,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目标具有理性的一致性。依据这场“口水战”所提出的怀疑点设立质疑成分,根据质疑点对公众利益的影响程度配以相应权重。
譬如说,某人是某公司的顾问或独董,他参与有关该公司利益的公众话题的置信度受到影响。法律角度可能要求回避,但在经济上有可能最有发言权,不能禁声,不过要给出对他的质疑指数,利益成分(为求得利益最大化,他的行为选择很可能体现公司利益,当然他会考虑为学者的长期利益与帮公司的短期利益):1,权重:0.5,研究领域跨越程度(一般说来,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所谓术业有专攻,学者谈论不知道的事情与公众无异):0.25,权重:0.25,“炒作”成分(考虑到学者对名气的需求如同空气与水,同样这些物质过量学者们也应该知道有害):0.5, 权重,0.25。那么,这位学者的质疑指数则为以上三项的加权和。
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如果有了学者们的质疑指数,世人就可以在指数的帮助下欣赏经济学家们的论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