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武士》有感
一、《武士》与经济学帝国主义
光、时间、空间,在我们的认识中,这些事物一定是永恒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这三样东西,世界如何成其为世界。但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算,一旦光线到达“黑洞”,就会无影无踪,“黑洞”是时间和空间的终结点。这一高深莫测的物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再强大的真理、规律、原则,一旦越过了其临界点,便会无能为力甚至变成谬误。自然科学是这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呢?
我估计,在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最不愿意承认其理论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无能为力之时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在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较早地并且是最成功地引进了数学这种利器,使得自己比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更像一门“科学”。马克思不是说过吗,一切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使用了数学时才成为一门科学。二是经济学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皇后”,成为“帝国主义者”。要让一个帝国主义者承认自己的疆域有限并且放弃既得利益总是很困难的!1992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经济学帝国主义”达到了一个颠峰;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巴罗在其新著《不再神圣的经济学》[1]中,不但赞同“经济学帝国主义”,而且将经济学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宗教、爱情、生育、美貌等领域,十足一个“帝国主义者”!还有哪个领域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还没有成功进犯呢,或者说经济学的“黑洞”在哪里?
作为一个经济学人,虽然对经济学无比热爱,但是我却一直试图发现经济学的“软肋”,直到最近看了电影《武士》之后,我突然有了答案。我发现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在道德问题上,经济学有着无法解决的悖论。尽管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用古典经济学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但是新古典经济学似乎的确没有能够成功地解析过“道德问题”。
电影《武士》的故事可以简单地浓缩为这样一个案例:一群高丽武士和中国百姓护送一位明朝公主,途中被元军追杀。元军要求交出公主,其余人便可保命。故事就在“交还是不交”、“活着还是死去”的摇摆之间轰轰烈烈地展开,场面血腥,斗争曲折,惊心动魄,荡气回肠。[2]
二、对《武士》的经济学解析
下面,我们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讨论这个典型的案例。我们假定:①生命是无价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等同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②个人偏好是给定的,目标函数是追求个人生命最大化,且个人效用函数不存在外部性;③把“帕雷托最优”(Pareto Optimum)作为结局的最佳境界。
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毫无疑问应该将公主交给元军。因为这样一来,虽然牺牲了公主一人,但是却可以使其他人包括普通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元军也可以不牺牲士兵。根据假定,效用函数是相互独立的,即他人的存活与否不会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效用。也许失去公主会使高丽武士不能得到明朝的高规格礼仪接待,从而回国会失去面子,但是至少可以保全性命。因此,从牺牲最小化和生命最大化的角度讲,交出公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帕雷托最优的结局,帕雷托最优应该是明朝和元朝双方停止交战。[3]但是在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中,所有人都不可能实现这个结局,这是“技术条件”的硬约束。然而,我们应该考虑到,在元军的势力范围内,在强大的元军面前,所有的武士和百姓若不交出公主,基本上都会被杀死,他们的生命就是“0”。因此,虽然牺牲了公主一人,损失了面子,但是得到的“补偿”是生命,而生命对人的效用无疑是“无穷大的”。既然在交出公主后,元军对其进行了补偿,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潜在的帕雷托最优”或者“帕雷托改进”,也是符合经济学标准的最优结果。[4]
但是我们的时代能够接受这种标准经济学的选择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这种“牺牲他人”的行为进行谴责。事实上,影片设计了相反的最终选择结果,其试图彰显的精神与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还有多数表达谴责的人,都体现了相同的选择标准——那就是“道德”、“正义”、“正气”等价值观念。经济学不讲“道德”,因此经济学不能解释许多人类行为,某种意义上它是失败的。这里,经济学就已经摔了一个跟头。
三、“道德悖论”与经济学的“死地”
既然人是要讲道德的,那么我们就放松假设②,来考虑“道德”进入效用函数后的选择结果。我们把“道德”简单地定义为“坚持自己讲义气的原则,不出卖别人,不被武力所胁迫”。既然要讲道德,那么个人效用就是维护他人幸福和自己实现道德价值的函数,这样效用函数就不再是独立的了。通俗地说,损害他人幸福以换取自己的幸福是不被接受的,他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我们严格地假定,案例中所有武士和百姓都是讲道德的,并且道德具有比生命更大的效用。这个假定替换了原来的假定②。
现在的经济学分析是,既然道德效用大于生命效用,因此讲道德的人唯一的选择应该是,以生命捍卫道德,拼死保护公主。所以,最后武士终于和百姓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元军的进攻。这样经济学似乎圆满地解释了剧情。
但是,经济学家且慢高兴!从武士和百姓的角度讲,他们为了保护公主,不被武力胁迫,拼死抵抗实现了最大化效用——道德。但是,从公主的角度讲,却是为了自己一人的生命而牺牲了其他许多人的生命,而这是不道德的!公主如果也讲道德,就应该自己主动牺牲自己,这是她在新假定下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此一来,一群讲道德的人为了一个不讲道德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似乎违反了“理性人”的经济学假定;而一个要讲道德的人为了让别人讲道德自己却必须不讲道德,这又违反了我们刚才设定的“每个人都是讲道德的”的假设。我们分明看到,武士/百姓和公主的效用函数根本就是相冲突的。技术性地说,他们效用函数的联立方程组是无解的!这里,经济学不是摔了个跟头,而是陷入了“道德悖论”的陷阱中。
如果我们再放松假设,不是所有人都是讲道德的。武士要讲道德,追求道德最大化,这是一种“武士道”;普通百姓没有特别的道德约束,因此仍然以生命最大化作为假设。[5] 如果公主是讲道德的,那么公主和武士的效用函数冲突依然不可避免,他们不可能同时讲道德。公主与百姓的效用函数不是冲突的——只要公主主动牺牲,但是却无法成全武士。如果公主是不道德的,那么武士也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道德而牺牲了以生命为最大化效用的百姓。如此一来,我们的经济学分析就令我们陷入了“道德的三元悖论”了。不断放松假设使假设逼近现实的结果,不是更好地解释了现实,却恰恰让经济学理论本身陷入了无法解救的“无间道”,这何止是经济学的“陷阱”,简直就是经济学的“死地”了!如此,道德成了瓦解经济学的“黑洞”。
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4辑(总第18辑),转载请注明。
[1]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2] 我们的案例从高丽武士将公主从元军手中救出来开始,这并不影响对问题的分析。
[3] 其时,明朝刚刚建立,而元末王朝龟缩于内蒙古一隅。
[4] 元军的目的就是夺回公主,我们在以后的分析中略去,这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5] 这个新假定似乎有“不道德”的嫌疑,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设,至少比第一次放松后的假设更现实。
供稿:白鲨在线——聂辉华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