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制改革的方案
一、 迎接新的经济革命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最核心的部分,从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方面来探索,应有新的突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的,在经济学意义上,是属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经济领域有三大范畴:所有制、资源配置方式、分配制度。 所有制形态最重要,它决定着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决定着利润分配结构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的性质。 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供需双方的联系方式。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两种方式相结合,还有几种综合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会影响经济运行机制和效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只是实现经济目标手段的变换,而不是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 分配制度决定财富分配的合理程度和财富的社会分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反馈作用,决定着社会消费规模和大众生活水平,由此又影响着社会生产的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个范畴密切相关,共同构筑着国家经济的基础。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只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序曲。新的经济革命,将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范畴方面展开。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议论此起彼伏,但由于经济理论上没有实质性突破,体制改革虽有放活措施,却多属短期行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场革命,决不是向私有制方向走回头路。虽然私营企业或称民营企业已经被中共中央的政策明确列入允许和鼓励发展的经济组织形态,但这实在是由于国有企业体制僵化,效益下滑,改革不力,且不能覆盖全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的一种灵活的做法。企业所有制形态多元化,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是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鼓励自谋职业提供了舞台。私有和民营企业以它灵活的机制和管理决策者的一元化和稳定性,以及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供应短缺市场大气候,公有制企业迟钝的惯性,多种因素给了它一个很好的机会,得以快速发展。但是,私有制企业本身的问题也很多,资源缺乏,管理不规范,职员权益被损,资本积累不择手段等等弊端普遍,存在许多根本性的矛盾和缺陷。不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的中国私有制和民营企业,还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欧美日企业,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和一些共同特点,遭到各方面的否定和批判。概括地说,私有制弊端大于优点,并不是一种较好的和理想的所有制形态。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它是一种低级形态的所有制,是原始资本主义,是自生自灭的自然经济。是一种趋于被淘汰的制度,也许这个过程较长。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是在公有制的制度变革中,新的制度未建立之前,对于旧的私有制的一种部分徊流。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前进方向。公有制是历史进步的阶段性制度,它曾经创造过辉煌,那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条件下实现的。作为历史进步的新生事物,它又是不完善的,其所存在的弊端在数十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中逐渐显现,未能得到及时改进,以至于积重难返。公有制的种种弊端使它难以为继。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把国家所有制说成是全民所有制是明显的概念错误和理论错误。公有制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不符合系统工程的科学规律。多重的外部控制使国有企业的运行步履维艰。其负反馈激励机制的特点制约着它的发展。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空泛化使它没有真正的主人。所有这些体制性的缺陷导致的发展缓慢正是改革的原因所在。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曾发挥过主要作用。也陷入过全面的困境。现在,三年脱困的目标虽已实现,但体制问题远未解决。虽然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大放异彩,但它的所有制和管理模式从未得到真正的明确和规范,存在许多隐患。应当说,公有制的模式须有大的变革。股份制在世界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决不是新制度。它的局限性和负面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理想的所有制形态。作为一种筹资的方式有其可取之处,但股票市场的本质和机制就是投机和炒作。现行的股份制不能有效解决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问题,也不能解决所有制制度的合理化问题,其实只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陈旧的资本主义制度,其四百年的历程说明,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它怎么能成为符合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呢?中国试行股份制和股票市场十年来,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股市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所提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十六字方针,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对制度的要求。仅具有阶段性的暂时意义。它只是企业制度的概括框架。“公司制”虽以《公司法》为准则,但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它只是沿用西方的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公司的模式。许多问题未触及,根本问题解决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命题本身也是不准确的。“现代”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并不能说明其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诸多因素决定了它难以作为整个国家主要的企业制度形态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法》实行以来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未来的所有制,只能从物质财富生产的本源中去探索,在客观的“生产要素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新时代的所有制,新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共有制,它的建立与完善,将是比前一阶段经济改革深刻得多,也重要得多的改革,将是一次新的社会经济革命! 二、 生 产 要 素 论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生产要素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的参与因素是数不胜数的,归纳起来,最终可以概括为6种生产要素:智能、管理、技术、劳力、资金、资产。这6种因素实际上构成了进行物质生产所必要的,同时也是充分的所有条件,即充要因素,概称为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组合,形成生产经营的功能团,近代以来,尤其是当代,以企业的组织形态开展活动。 6种生产要素的内涵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智能:策划、知识、信息。企业的筹办与运作所必不可少的策划、分析、调研,以及相关的各类知识背景、经验,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各种信息及信息的收集,筛选与加工。这些都是人的智慧、能力、个性的全面素质综合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归纳为智能要素。在工业化时代,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智能因素在企业运作中越来越明显地起着先导与大脑灵魂 的作用,有时甚至是首要的关键作用。智能应确切无疑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 2。管理: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环境,使人在群体中完成即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美国的管理学专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把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五个环节。在大多数企业中,管理往往是随机地综合处理企业各种事务的过程,内部职能划分各有不同。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分为决策与执行两个层面。管理群体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素质、能力、知识、性格、观念与个人经历对企业的影响决定着企业的面貌和特征。正确的执行决策与正确的决策管理同样重要。 管理是组织和运用其它各生产要素实现即定目标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主要生产要素,起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管理的生产要素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3。技术:技术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内容也不同。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中的技术,有设计、试验、制造三个环节,其中各环节又包含了原理、结构、材料、工艺和设备五项技术要素。第三产业中,教育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以及信息产业都有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成份,表现形态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都在起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 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是技术进步持续发展的过程。技术是科学之母。 科学发现给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透镜,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则给人类开创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技术是工业发展的根基与核心。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无不具有技术优势和实力。现在所说的发达国家是以技术领先优势为其特征和后盾的。 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产品,产品的核心是技术,技术是企业的心脏;技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起着提供发展动力的作用。 4。劳力:直到现在,对劳动力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一般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准确地说,每一个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都是劳动者。企业中,每一个员工,上至制定企业决策的总裁、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每个工人、勤杂人员都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力分为五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辅助人员。这五类人员涵盖企业的全体员工。 劳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其他各要素的主体、承载者和权益所有者。 5。资金:投入企业运营的现金,称为资本。但又不等同于资本,它不含固定资产和其它任何别样形式的所谓资本。 资金是最活跃的要素。它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必备条件,又是企业运营最终目标之一——利润的主要形式。资金是组合其它生产要素的主要条件之一。资金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是被公认的。 6。资产:非现金形态的其它资本形态,含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指自然资源和工业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等,厂房、建筑物、设备、水、电、汽、暖设施等各类物质形态的资产。 无形资产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软件、商标、版权、经营特许权等非物质实体的资产。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一部分,应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准确的估价。资产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早已被公认。不论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公司,还是一个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社会各种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重地蕴涵着上述六种生产要素。 上述6种生产要素,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为一个有机的功能组织,并且都发挥正向增量的作用,才有可能创造效益,6要素缺一不可。仅靠资金和资产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任何仅仅拥有资金或资产者,要想使其增值,都要寻求与其它生产要素的良好结合。那种认为有了资本就有了一切,资本方要求控股,资本应当支配一切的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是落后的。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不利于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利于企业的合作。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致命缺陷就在于按资分配,在于资本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剥削和奴役。按资分配的方式和原则,在普遍地、经常性地抑制、抵消和破坏着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掠夺和侵占着其它生产要素的权益,其实质是对生产力发展的抑制与破坏。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格格不入的。中国改革开放中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但也把这种不好的东西引进了,当然,对各种理论与制度的了解是必要的,而这些陈腐且又错误的东西不但列入了我们的大学教材,更为严重的是,把按资确定所有权,按资分配作为企业组织原则,进入了中国的《企业法》,还列入了企业注册登记管理条例!从政策制度上扭转了大方向。如果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过去还不够成熟,那么现在,我们就有必要理直气壮的说:按资分配的资本主义分配原则应当被新的原则所代替!——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建立企业所有权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企业基本制度原则。也是当前条件成熟,易于操作与实现的新型企业制度模式。6种要素相结合,才成为生产经营的基本结构单位,形成了物质财富生产与交换的功能团——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权与分配权,应当直接建立在各企业本身的6要素基础之上,而不应当抽象到国家级。企业的利润是由6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所创造的,国家或其它方的投资和资产只是其中的两种要素,不宜占有全部所有权和利润。只有承认并确立其它四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与权益,才能真正使国家的资产得到保值和增值。企业的任务决不仅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是为了创造财富。 以系统科学的原则来衡量,国家各级政府的众多部门对国有企业有过多直接的控制与耦合关系,这样的系统往往性能很差,企业效率低,运行困难。尽管近年来一再强调政企分开,并制定了工业企业14条,但理论、观念问题并未解决,体制和利益分配问题也未解决。仅仅是放权让利,各类企业大多数很不规范。 有必要特别强调这个定位层——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基本单位和核算单位。与之相关的具体权力应交给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权、管理权与分配权应定位于企业级,而不应是国家级和政府级或企业以外的其它层面。如果国家、政府、或其它单位和个人对某企业有投资,则是股东,可参与管理和分红,而不应独揽所有权、管理权和分配权。所有权应根据重新制定的新的按生产六要素组合企业的原则制度确定,具体取决于企业组合的六要素的结构比例。管理权应交给企业董事会所任命的经理人及企业管理组织。分配权应根据重新制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制度,具体由经核定的企业股权结构及份额来确定。三权统一定位于企业级。 “生产要素论”的确立是要对企业所有制从而也对国家所有制制度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的确立,要使各要素权益在所有制和分配制中得到实现,是经济科学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的重大转移。 “生产要素论” 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对科研和生产实际规律的探索总结和对多学科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三、 先 哲 的 火 炬 “生产要素”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土地、资本、劳动力被发现为生产要素,称为“生产三要素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端。不过当时生产三要素只是被当作一种经济现象来看待,没有发掘出它的真正价值,只是认为这三要素在创造效用中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并获得了相应的收入,即地租、利润、工资,这三项收入相当于三个生产要素在创造效用时各自耗费的代价,也就是创造效用的生产性费用。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通过对古代人类狩猎活动的研究,指出了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在提出了生产三要素的观点后,随即就否定了劳动的应有地位,认为:土地与资本参与了生产过程后,起支配作用的,不再是劳动,而是资本。 资本占有全部利润并不断增值。劳动者获得了工资,但那只是出卖劳动力的价钱,作为生存成本用于养家糊口。而劳动力是被资本所雇佣、购买和支配的。 按资分配和劳动雇佣制从此确立了理论依据,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和根本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和许多先哲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社会现实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提出了资本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凝结而成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支配的垄断地位为特征的私有制,及以此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为获取最大利润而对劳动者进行残酷压榨与剥削,这种方式、观念与制度是社会悲剧的主要渊源! 我们今天看来,即便是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大环境下,经济改革中所有制制度的松动,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中,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苏俄实行了私有化,没有解决他的问题,反而使他们跌入不幸的深渊。直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同样告诉我们,私有制是一种低级的,经济发展初级形态的所有制,属于历史的淘汰物。 人类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先哲们提出过不少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空想社会主义和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基础上,创建了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光辉学说。对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方案。在各国革命运动和国家建设实践中,有过重大成就,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遇到不少新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三分之一民众的思想和命运。曾被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们对于自己的理论曾客观地指出,这只是人类认识世界及其历史的无限长链中的一个环节,决不是终极真理。未来时代的社会制度,只能留待将来的人们去解决。这同样是实事求是的智慧见解。 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从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国家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仍是理论问题。今天的问题,只能由今天的人来解决。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新时代革命与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四、 共 有 制 及 管 理 模 式 共有制是为解决当代中国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多年而提出的面向未来时代的新型所有制形式。它是以物质财富生产的6个源泉因素及其效度状态为依据,建立的一种全方位动态所有制。它首先针对并适用于国有企业。同样,它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类型的企业。共有制所蕴涵的制度文化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一、共有制的理论基础是生产要素论。这个理论,首先承认并确立劳动在生产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承认资本和资产的作用和地位。社会劳动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逐步分化出生产要素的多种形态。智能、管理、技术、劳动力,都是劳动的不同赋存形态。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理所应当是企业所有者的主体。六种生产要素涵盖了生产经营的全部参与方面,它们六个缺一不可,且不能互相替代。因此,以生产要素论为基础的共有制是全方位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不能再称作生产资料所有制或产权制度,而应当称为生产要素所有制,因为生产资料只能包括资产和资金的一部分,无法涵盖其它生产要素。 二、共有制的人文精神,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生产和管理,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由于因此产生的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产出量的增长,国家利益将得到切实保障和壮大,企业集体的实力将得到增强,个人价值和利益将得到充分的实现。 三、共有制的企业组织形式:股权公司。它与股份公司有本质区别。 股份公司是以融资为主要目的,以资金、资产量确定股东地位和公司组织结构,实行按资分配的企业。 股权公司是以企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6种要素方为股东,以6要素代表为董事会成员,以6要素的实际价值量和创效量决定股权结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型企业。四、共有制的激励机制,体现于两个方面:一则,劳动者获得企业所有权,在经济上成为企业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以主人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待工作和企业,具有内在的原动力;二则,在分配制度上,员工的收入完全与他的工作绩效和贡献相联系,他们不仅获得工资的成本性收入,而且依据个人实际贡献确定股权并参加分红,多劳多得。各要素股权每年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贡献情况进行调整,形成正向反馈激励机制。促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下得到普遍的、长期的发挥。因此,共有制是动态所有制。 五、共有制的基本规则: 1. 各要素以净现值核计股权,无现值的以经核定的六要素股权结构比例核计股权,形成企业所有制基础。以数学模型方式建立所有权结构。 2. 企业每个要素方及个人拥有对其它各要素的参与入股权和因之产生的兼有权。例如管理者可兼有技术股和劳力股,技术人员可兼有劳力股和资金股等等。 3. 股权的调整以各要素实际创效价值量为标准,每年度根据原始凭证由企业评估委员会评定,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企业管理协会核定后,由董事会颁布股权变更方案和分配方案。 4. 负盈负亏对等原则。职工的股东分红作为其真正的劳动创效所得收入。这部分收入构成其负盈负亏的经济基础。企业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和本企业的赢利和亏损、债权债务承担对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5.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与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相补充,相协调。 六、共有制的道德准则:消灭剥削。消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权益侵占。消减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七、共有制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六种生产要素的全部承载人应按其所创效益的不同参加利润分配。每种生产要素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只是各自作用程度不同。六种要素的作用应核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量结构关系,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数学模型。以此为准,核算六要素的股权额度。毛利润减赋税额后的净利润,按已核定的股权结构比例划分,再细化到每个权属单位和个人。已确定的分配额按50-60%留存企业,作为生产经营资金和公积金、公益金,同时作为各方的权益存根。其余部分兑付分配。所得税按兑付额计算缴纳。 八、共有制的管理模式: 1. 股权公司设董事会。六种要素的代表作为董事会成员。 2. 由于废止了按资分配原则,董事长不一定再由投资最大者担任,而是从董事会成员中,经职代会选举产生。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通过企业管理协会间接调控。对于国有企业,政府派员以董事会成员身份参与企业管理,以法律保障国有资产方的知情权和利润分配权。对所有董事会成员应作企业管理和法制培训。 3. 总经理人选:公开招聘,个人申报,由企业管理协会考试、考核审查资格,向企业推荐合格者,个人竟选,经职代会选举通过,由董事会任命。 废止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国企领导的制度。这是政企分开的一个重要方面。 4. 企业增设评估委员会,负责研究提出本企业所需解决的各项重大问题,公布企业对内对外招标项目,接受企业内部投标并评标。受理职工各项建议、提案、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参股投资申请。评估其可行性,提出采纳与否的充分理由与意见,由经理办公会议决策。对已采纳和实施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实际效益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负责对年度股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提出股权变更意见,供董事会研究决策。 评估委员经职工代表大会根据德、才、学、识的要求选举产生。 5. 企业的各项活动,按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每年接受功能更全的综合审计,根据审计报告的各项指标,评定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等级,记入个人档案,作为任用、升迁的依据。并送企业管理协会存档。 6. 对企业每年进行综合审计。应包括:财务审计、纳税审计、社会公共责任审计,及其它职能审计和责任审计。各项审计以经过重新审定的政策 法规为依据。由社会化专门审计机构执行,降低收费,不以赢利为目的。 7. 审计机构由政府审计局进行严格的行业化管理、培训、考核与资格审查。 8. 企业管理协会:地区性专业化行业组织。负责对现任、卸任或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考核与评估,开展经常化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向企业推荐各类管理干部候选人。统计汇总各企业、行业、产业、产品状况,对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信息交流服务。根据各企业审计报告,审核批准其年度股权结构方案。 企业管理协会将有助于培养形成一个管理人员汇聚集中的行业阶层和管理人才来源及储备库。成为职业经理的人才库。 九. 共有制的人事规则: 1. 完全按照每个人的实际水平、能力、贡献、成绩、表现来决定职工的录用、定岗、换岗、升迁与待遇。 2. 各单位对各岗位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编制出应知、应会的内容范围,列出科目与内容,予以公布,并随科学技术和行业发展最新水平及时更新。报地区考试中心备考。考试中心建立完善的功能,建立科目广泛、科学、实用的题库与考核方案,和严格的考察制度,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3. 实行录用上岗前考试加考核,应聘者根据应聘岗位需要与自身情况自报知识结构,按自报科目参加考试中心组织的社会化随时自抽题考试。以实际的水平而不是形式化的资历、标志和证书衡量人。 不看文凭,不以学历和文凭衡量人的水平和决定职位取舍。每个人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当代最新、最需要、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不受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的限制。形成学习化社会和终生教育的社会。在知识、信息、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后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 4. 考核可由单位自行组织,根据考试与考核结果,决定其录用与否。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岗位。 5. 员工的升迁,根据其实际水平、能力和贡献的积累,股权的增多,加上目标岗位专业考核或考试的多重因素来确定。 6. 待遇:职工收入由三个部分组成,工资+岗位薪+股权分红。工资属于职工的劳力成本性收入,按出勤率计发。岗位薪以区别不同工种及职务劳动强度、重要性等因素而确定。股权除了每个职工都有的劳力股,还可自愿投资加入资金股,或因在管理、技术、策划及生产、经营方面有突出贡献而获得的股权,可并列兼得分红。董事长、总经理持管理决策股,中层管理人员持管理执行股,技术人员和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有贡献人员持技术股,全体员工都持劳力股,出资金者持资金股,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以有效净现值归国家持有。企业股权由此实现科学而合理的多元化。股权的核算,各企业核定合理的基准值。属正常工作量之外的绩效,以对各要素的实际创效为准,以原始依据和经济核算来确定各方的股权,参加分红。不再依据学历、职称、工龄和资历定待遇。企业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当不论何种原因离开本企业后,在企业获得的股权都可长期保留,并参加分红,或者转让,或者分期提取变现。股权不能作为遗产继承。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限定。 7. 培训:每年应安排职工培训、进修、工作旅游。使职工开阔视野,了解业界和各方面的最新知识、技术、发展动态。各层面、各岗位的员工都应定期参加多种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完善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8. 职业转换:每个人都应有多种职业经历,避免定岗终身制。提高员工的职业阅历丰富性,提供使人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企业和社会发展。 社会应设立各行业、各种职业的常设培训机构,为人们更换职业提供必要条件,使人们在新的工作机会面前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十。共有制的财务制度: 共有制企业的新形态,决定了其财务制度要作必要的变更调整。建立企业股权明细帐,将六种要素的股权分别列项,细化到国家、企业和每个人的名下。 人工费中,取消各种津贴,增设岗位薪,与工资一起列入成本。奖金不再列入人工费,划归利润分配范畴,主要用于对各项策划、发明、技术革新、管理等新提案和其它突出成绩的即时性奖励,其创效后另外核算股权与分红。奖金计入个人利润分配额。奖金不再平均发放。 负赢负亏对等原则的实施,将企业的赢亏在帐目上核算,明确分担。 十一。共有制的创新机制: 鼓励每个职工在企业和产品各个环节上创新改进。这种创新是整个事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凡创新有成效者,首先给予即时性奖励,记入档案,其实际增效部分,在年底结算时增加股权和分配额。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尊重和保护职工每一个从大到小的创意,即使失败或未采纳,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鼓励其继续努力。在制度上,给创新以切实保障,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专门列项。创新失败不予追究。长期坚持,形成企业文化精神,将使企业的产品、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经济发展队伍的前列。 共有制的理论和内容在《共有制——全方位动态所有制》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共有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所有制,是共产党的宗旨在新时代的再现和发展。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将使国有企业建立在一个真正科学、可靠、稳定、和具有正向反馈激励机制的经济理论和体制基础之上。国有资产将在这种体制下得到真正的保值和增值。它同样适用于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一旦人们认识到这种企业制度的价值和能量,它将席卷大地! 它不排斥任何人,只会给实行它的各方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利益。它能以最小切入角和最小的社会阻力加以实现。它能把企业的蛋糕迅速做大,使国家、企业、个人都从中受益。国有企业根本不必退出任何行业,在经过共有制的改制和生产六要素的重组以后,完全可以搞得很好。这种制度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政府制定政策并创造社会环境条件,准确核定企业股权和分配结构,企业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实施和逐步推广。 党的十五大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勇于创新,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观念创新。这种创新的理论和制度在中国诞生,将在中国大地实施,将使中国更加迅速地崛起!“生产要素论”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许多重大问题。可以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可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依据问题。也可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制度与观念问题,建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共有制”是公有制的高级形态。也是制度经济的高级形态。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所有制改革问题。当然,实行共有制,必须有一个系统准备的过程。要对“生产要素论”和“共有制”的理论进一步完善,要对这种理论进行深入讨论和广泛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其有普遍、深入、正确的认识,建立起这样一种新的观念。同时,建立与之相关的社会机构、制度体系、法律保障和配套设施。对各企业的状况进行专业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新型所有制股权测评分析软件,建立相对准确的各企业所有权结构数学模型,经核算和验算后,由企业职工大会通过,由企业六种生产要素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签字,报企业管理协会批准实施。步推行。共有制的建立,是个艰巨的理论任务,更是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有极大的工作量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问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决策。希望各级领导,各位学者和企业家广泛讨论,提出问题,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为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和成长,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为共和国的强盛作出不懈的努力! 共有制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中华民族与国家振兴的伟大事业!在新的世纪刚刚到来的曙光里,让我们为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共同努力奋斗! 作者 李犁 中国管理科学院 终身研究员 西安光和机械电子研究所 所长 西安紫微系统工程公司 总 裁 通信地址:西安市兴善寺东街33号 邮政编码:710061电话:029 87970310 手机:13991310191传真: 029 8351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