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政策 自相矛盾的美国金融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遭遇强势美元战略 

货币政策制定者要利用投资、就业、消费和市场预期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实施恰当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即在经济低迷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分扩张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消费和投资,防止通货膨胀。在经济低迷时期,启动经济增长难度是非常大的。必须让投资者觉得有利可图,同时让消费者觉得信心十足。消费者的信心建立在有满意的工作和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投资者的信心建立在经济景气基础上,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增长状态。 

在美联储降低利率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美国政府继续实施强势美元战略,具体表现在通过利用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吸引外国资金滞留在美国,从而,使美元汇率处于一种较强的地位。应该说,这种做法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宗旨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美元汇率没有随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而贬值,结果,无法刺激美国产品出口,仅此一点,就使大批美国企业的出口减少,这样加剧存货积累,雇主只好通过大量解雇工人来降低成本。所以,强势美元战略加剧产业工人的失业。对于主要依赖劳动收入生存的产业工人来说,就业就是一切,失去工作意味着丧失收入,失去消费能力。在失业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显然无法达成其最初的目标。 

当然,推行强势美元战略不是没有好处的。强势美元战略的利益表现在:出口金融服务,提升和巩固美国在国际金融行业的竞争地位;吸引外国投资,把外国资金吸附在美国的金融资产上,这样,美国政府和企业可以使用这笔资金;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投资增速非常快。从海外流入美国的资金从1992年的38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132亿美元,急剧增加了约7倍,它填补了美国国内民间产业投资资金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流入的资金主要是流向股票和公司债券市场的不稳定资金。2000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都超过了4300亿美元。吸附外国资本在美国交易,美国可以获得大量的界外收益,诸如与交易有关的税收,国外金融机构大量的专业人员长驻美国给美国创造的相关收入等等。 

据美联储统计,在1991年—1999年期间,外国在美国的投资额增加到了1万亿美元之多。这大约相当于这个国家在这个时期投资总额的9%。在1999年,美国的储蓄只涵盖了投资总开支的88%。所以,美国在90年代的繁荣之所以能成为可能,部分应归功于为美国企业提供资金的外国投资者。在美国经济的巨变中,外国的大量投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外国压力是美国经济腾飞的基本因素之一。外资的大量涌入给美国的公司创造了一种良性循环。美国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在生产率的竞赛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中,美国的公司更加领先于外国竞争者了。在美国的经济复兴中,社会结构调整资金和技术革新资金是两个基本因素。筹集这两种资金是很难的。在工业化世界中,美国的储蓄率最低。所以,美国的居民储蓄无法满足美国公司对资本的需求。要想弥补这一不足,就必须使用外资。另外,美国联邦预算形势的改善(美国联邦的预算1992年有赤字1900亿美元,到2000年却出现了2370亿美元的盈余)主要应归功于可征税收入的增加。美国国会预算机构强调指出,这种形势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税收收入增加(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的结果。由于外国投资者促进了美国生产率的提高,所以他们也能够要求在减少美国联邦预算赤字方面发挥作用。 

两相比较,美国政府选择强势美元政策,牺牲部分制造商和产业工人的利益。而美国从服务行业,尤其是与金融服务相关联的服务部门所获得收入大大超过制造业失去的。所以,美国的高官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强势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金融政策 自相矛盾的美国金融政策
“滞胀”的阴影时时笼罩着美国经济 

金融服务行业的虚假繁荣已经退潮,但它的影响仍在发挥作用。泡沫经济过后,整个经济就像经历过一场战争一样,饱受蹂躏的是无助的弱者,少数强者除了行使盘剥特权外,不能给经济带来任何好处。 

美国政府确保美元强势地位和金融优势的战略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美国的制造业正在丧失国际竞争力,从纺织品行业到汽车制造业,都饱受丧失市场份额之苦。美国在金融服务行业的确是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这个充满了欺诈和陷阱的行业,也让一般的美国民众深受其苦,使美国经济更加大起大落。使宏观调控者更加难于监控。 

我们已经看到,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已经尽心尽力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2000年秋季至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投资开支增长已降至零,设备和软件部门进入负增长,而2000年初,投资开支的增长率为20%。居民消费开支的实际增长率也在下降,这一数字1999年为5.9%,2000年为3.8%,2001年头6个月为2.2%。美国的就业机会也呈衰减之势。1999年,美国平均每月增加25.7万份工作,2000年,这一数字为16.7万份工作,2001年3-5月,平均每月减少4.7万份工作。美国6月初申请失业补贴的人数达到43.2万,是自1992年9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连续申请失业补贴的人数也在剧增,每周增加的人数为1992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的工业产出也在急剧下降,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的6个月中以年率5%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出口连续下滑。 

现在,美联储面临的是最难以应付的经济滞胀局面:一方面,由于股市低迷,企业盈利预期不断下降,持股的潜在收益已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储蓄实际利率已经接近零。在经济萧条期间,消费者购买力非常疲软,公司企业为了保持生产份额,通常不会提高价格。但是,由石油价格上升推动的物价上升是企业无法内部消化的因素,所以,物价还是面临上升的压力。经济滞胀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要刺激经济复苏,就要降低利率;但降低利率,又会刺激通货膨胀。 

滞胀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受到限制,因为降低利率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会刺激通货膨胀,这种状况往往比经济萧条和经济过热更难对付。当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束缚时,美国经济就有可能进入两难局面,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投资人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处于观望状态,因而在股市上出现抛售就不足为奇。 

另外,长期利率的波动趋势也非常关键,由于它不容易受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常常被分析家忽视。美国10年期国库券的利息一度曾下跌到4.5%左右,最近又上升到大约5.5%。这反映了放宽信贷的局限性和将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这种长期利率的增加,结合美国宏观经济下滑和公司收益减少,营造了股价下跌的背景。这也可能促使股价下跌,进一步影响消费支出的恶性循环。美国似乎在重蹈日本的覆辙,正在陷入一个流动性陷阱。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美联储无法直接操纵股市,尤其是在股市处于低迷状态时更是如此。格林斯潘不断降息已经受到诸多指责,一种观点指责他操作速度太慢,耽误了大事,这种观点来自于产业界,如思科首席执行官钱伯斯曾在公开场合批评美联储在降息问题上动作缓慢。还有一种观点(如布鲁金斯学会学者马丁8226;迈耶)认为他是为了刺激股市上升才不断降息的,这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将刺激通货膨胀不断上升,形成“滞胀”。 

这一次格林斯潘可能救不了美国 

7月18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暗示,可能会在2001年8月21日再降利率,这将是美联储2001年第七次降低利率,如果像人们预期的下调0.25个百分点,那么,在8个月内美联储使整个利率下调的幅度达到3个百分点。经过连续六次下调利率之后,美国经济依然没有大的改观,主要是消费者和投资者面对利率下调背后的实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市场心理摇摆不定。 

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价格走势始终是关注的重中之重,是货币政策的关键。2001年以来,美国的批发价格上涨了3.7%,石油价格没有明显下降,对美国仍是威胁,这表明美联储放松银根已没有多大的余地了。如果象一些人所预期的那样,美联储再次降低利率,将使实际利率降低到零。而目前存在着一个自欺欺人的现象,在不断降息的过程中,为了给自己找到进一步降息的理由,格林斯潘在讲话中多次强调,通货膨胀仍然在美联储的控制之中,并估计在短期内仍会保持平稳,市场人士对者句话的解读是美联储还有进一步减息的空间。因此,市场会等待美联储再次降息,这种游戏令美联储非常尴尬。 

经济是一架非常精妙的社会机器,生产与销售,投资与储蓄,国内生产与国外消费息息相关,一环套一环。生产投资的下降表明生产能力的过剩,产出的下降标志着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势必导致裁员,结果必然是失业率上升。失业率的上升势必影响消费者信心,影响市场的盈利前景。而市场盈利前景的看淡又势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从而又开始新一轮的螺旋式互动关系。当然,经济本身也具有一种自调适能力,下降螺旋转到一定程度,就会积累相当的动能和势能,转入上升螺旋。问题是,这种转换并不是自动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美国对付经济下降螺旋的办法是降息和减税。低利率和减税的办法能否奏效,取决于能否克服失业增加的消极影响,带动消费信心回升。自2001年年初以来,美联储和布什班子为经济的增长作出了不少努力。如果按照他们所讲的,这些措施足以早使经济恢复了。但是,对于防止新的经济滑坡,货币和财政政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新技术和其它公司的再次裁减成本及裁员的行动将会加剧经济的不景气。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怎样使经济复苏不得而知。而许多经济学家则指出望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下半年能为经济带来活力。如果纳税人把政府减少的那部分税收花掉的话,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增加1.5个百分点。但是如果这些纳税人担心公司裁员,他们就会把这部分钱存起来,或用来偿还信用卡债务。那么,美联储的措施就是徒劳的了,下半年经济反弹也就无望了。 

与前几次相比,这一次格林斯潘面临的局面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可以用不断恶化来形容美国的就业状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国的IT产业和传统产业都在大批量地解雇员工。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上升到4.5%。而2000年10月只有3.9%。其次,用格林斯潘的话说,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3的消费者开支一直疲软。消费者支出受到股市低迷不振的拖累,及家庭财富减少的威胁,未来数季的消费者支出同样面临下降的风险。格林斯潘希望通过连续降息措施刺激消费并为今后经济的恢复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无论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还是那些被归为“新经济”的部门都面临着设备和设施过剩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的效果很小。这是因为随着全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管利率降到多低,没什么美国公司愿意增加过多的设备库存。即便一些公司选择了增加投资,那也很可能发生在海外,尤其是在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第四,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坏账数额正在增加。到2001年3月底,呆滞贷款的数额大约比去年底增加了10%。虽然美联储一再降低利率,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市场人士对于爆发新一轮信用危机的担忧不断增加。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分析人士都认为美国经济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增长,日本经济学家立原三代平指出:从历史角度考察,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情况如下:从1961年经济周期的谷底到1970年谷底一共是9年;从1970年的谷底到1982年的谷底是12年;从1982年谷底到1991年谷底是9年;只有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上升期间长达10年的投资热。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在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后,如果认为在2001年年底会出现复苏,显然是不合适的。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三个周期来看,从顶峰到谷底,分别是4年、4年和3年。

     (写于2001年,首发于《科学投资》2001年11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3856.html

更多阅读

泾渭分明造句 爱憎分明造句

  泾渭分明造句  1、在这些未知中,最为确定的是,战争的结束会像其开始那样,纷乱糟杂,不知所终,没有泾渭分明的胜负之别。  2、管理者常常做出两个老生常谈且自相矛盾的假设:第一种假设是:善恶之间泾渭分明,而管理者的工作是把害群之

中国古语中自相矛盾的语句 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

今天的升旗校会上,校长重点讲了期末联考的事宜,教育学生要刻苦复习,认真考试,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父母。为了鼓励学生要立大志,校长讲到一句古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想到了

中国文化 有哲理而又自相矛盾的60对中国俗语 自相矛盾的俗语

1、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2、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3、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5、俗话说:打

空手把锄头 空手把锄头的哲理

当年读善慧大士的妙语“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感觉端的是玄妙无常,不知道切入点是什么。也许当年少年懵懂,阅历浅平,只觉得好玩,没感到现实的含义。这四句偈语,从生活常识的观点看,无疑都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手里

声明:《美国金融政策 自相矛盾的美国金融政策》为网友热吻耳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