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新探



马克思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是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笔者的研究发现亚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本文试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家生成制度安排,探讨亚企业家的生成机制,这种生成机制激励着人类不断向上进取,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才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进步。

    一、 名言的启迪:不愿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说:“不愿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什么拿破仑把愿不愿当元帅作为评判一个士兵是不是“好士兵”的标准?他为什么不教导他的士兵安于现状、各自完成自己份内的任务就行了?而是鼓动他的每个士兵都要有当元帅的志向、“不要安于现状”?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支军队中都存在着两级:一极是元帅,只有一个人;另一极是最基层的、人数最多的士兵们;在元帅与士兵之间是无数的正在向元帅征途中“跋涉”的集群–—                “亚元帅”们。他们三者共同组成一个金字塔型的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现在的问题是,有了组织严密的军队就可以打胜仗吗?士兵拥有当元帅的志向与军队的战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所在。

    拿破仑深知:仅有组织严密的军队是远不够的,一支军队能否打胜仗的关键在于这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一支军队的元帅只可能有一个人,尽管他鼓励每个士兵都要有当元帅的志向,但实际能成为元帅的人只有一人;元帅一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一种“规则”来调配、激励、约束他的部下,否则,他的部下就可能不服从元帅的调配,既使他的部下慑于被“严惩”的可能,也会采取消极“怠工”予以对抗;拿破仑关键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元帅制度”。这套给定的“元帅制度”的核心内涵有二:一方面是从士兵到元帅是一条荆棘丛生、历经千辛的充满风险之途,且具有当元帅志向的士兵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付出放弃相对“安逸”的机会成本,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另一方面是一旦某一士兵真的当上了元帅,他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且能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也就是说,一个士兵若真的能当上元帅,他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同时也能获得同样巨大的“收益”,成本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等的。当然,这种“成本”的付出先于“收益”,且有不确定性。

    站在士兵的角度看:从士兵到元帅一条充满风险之途,且要付出放弃相对“安逸”的机会成本,甚至付出生命为代价,所有士兵中将会分化为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愿意承担风险、放弃相对“安逸”的机会成本,从而“跋涉”在通往元帅的征途上;另一种选择是不愿承担通往元帅征途上的风险,宁愿选择“安逸”、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士兵。前种选择的士兵群,他们在跋涉的途中,为向元帅的目标挺进,都将会想方设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所有潜能,他们是这支军队中最具战斗力的群体。但因各自能力的差异,就出现有人“掉队”现象,随着向元帅目标的靠近,能坚持下来的人越少,“掉队”的人总数就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掉队”人的能力比前面“掉队”的人越来越强,他们被安排在职位递增的层次上。在此士兵群中,最后能当元帅的只有一人,其他的人分布在从士兵到元帅以下的不同层次上,我们称这些人为“亚元帅群”。“亚元帅群”是军队中真正最具战斗力的群体,是军队的灵魂。而选择“安逸”、不愿承担风险的士兵只有在“亚元帅群”的指挥下进行战斗,他们构成“亚元帅群”的基础从属群体,也就是普通士兵群体。

    通过分析,最初的问题答案就有了:拿破仑鼓动他的每个士兵都要有当元帅的志向、“不要安于现状”,是因为军队的强弱在于战斗力,而不是仅有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就行了。军队战斗力来源于所有军人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和不畏艰难征途上的跋涉毅力,这种意志和毅力是由“元帅制度安排”而激发出来的。“亚元帅群”就是这种“元帅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亚元帅群”是军队中真正最具战斗力的群体,是军队的中坚和灵魂。

    社会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安排”与军队中的“元帅制度安排”有类似之处,也就是说,与“亚元帅群”是“元帅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一样,“亚企业家群”是“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亚企业家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和灵魂。

    二、 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新探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命题,马克思、熊彼特已有完善的论述,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结论是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其发展动力的命题尤值得我们重新探索。为此,笔者在研究马克思、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般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资本家或企业主凭借资本剥削一般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两者的利益根本对立,从而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他认为企业家以其“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素质来创造社会利润,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并自动进入“社会主义”,形成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并不矛盾,他们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各自进行了合理的论述,从而导出有差异的结果。其共同点是:(1)都是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本源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资本主义内部。(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而不是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即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是工人这种一般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企业家这种劳动者所创新的结果(熊彼特)。(3)他们从各自的理论推导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其不同点是:(1)马克思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用在社会经济问题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而熊彼特的发展观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成分,突出表现在他坚持主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过分强调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作用。(2)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来论证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而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运行,得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并自动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

    对企业家这个理论问题,他们有不同的论述。马克思阐述了雇佣工人的使用价值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他将企业家等同于产业资本家、企业主、经理等②,把企业家划归为资本所有者和剥削者。熊彼特指出了企业家是与资本相分离的、制造“创造性破坏”的劳动者。企业家不同于资本家和技术发明家,企业家是资本的“使用人”,能有效地运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以创新为职业的特殊类型的人。既然企业家是劳动者,那么企业家同样是一种劳动力,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之一,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家的地位,而完全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⑤;但是熊彼特指出了企业家是与资本相分离的、制造“创造性破坏”的劳动者,得出了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为什么他们通过不同的论证而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笔者的理解是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企业家素质“金字塔”层次。

    企业家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企业家只所以稀缺,是因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形成机理与“元帅制度安排”有相似之处:一是一个真正企业家的要求太高;二是“生产”企业家的成本高,承受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大。正因为如此,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大量的企业家,但企业家在客观上永远是稀缺的。当一个人支付巨大成本而真正能成为企业家时,他所得到的报酬也是丰厚的,这种报酬包括物质财富方面和社会地位、精神满足方面。企业家就是由这种企业家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报酬所形成的高风险对应于高收益的机制所产生的。

    企业家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有限性。无论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区域来说,在其庞大的经济总量中,由企业家才能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总份额毕竟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家的稀缺性所致的。

企业家素质的层次性。作为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人的生产要素来说,其素质层次呈一个“金字塔”型,见(图一)。在以上企业家素质金字塔层次图中,最上面的是素质高、数量少的“少而精”的企业家层;最下面的是素质低而人数多的普通的一般劳动力层;中间的是量较多而素质界于最低素质与最高素质之间的亚企业家层。这三个企业家素质层次的人群,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高  企   少  人                                             企业家层

业       数 

家       总

素       量                                             亚企业家层

低  质   多

                                                       一般劳动力层

            ( 图 一   企业家素质金字塔层次图 )

    一般劳动者层的影响力。一般劳动者层主要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在劳动过程中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创造性活动;此层次的人数占总量绝大多数,但其素质是最低的,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基本上是简单的、被动劳动。在当前社会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跨越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已从体力型向智力型推进。所以这一层次的劳动者已从农业经济时代和前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作用弱化为从属地位。

    企业家层的影响力:企业家素质是影响企业家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大小的决定性的核心内在因素,内容包括: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社会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其中前三种是最主要的素质。企业家素质越高,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此企业家层次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家拥有全部或几乎全部企业家素质。尽管此层次企业家素质高,是一个完备的企业家,但此层次的企业家数量少,这决定了此企业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限,也就是说制约了企业家整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亚企业家层的影响力。亚企业家层是介于一般劳动者与企业家层次之间的群体,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影响力。

    3 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亚企业家层,“亚企业家”的内涵是由企业家生成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其素质或才能介于普通劳动者与企业家之间的、分布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阶层的业主或经理人员,他们在社会经济中是真正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亚企业家的特性:一是具有强烈的创业欲和事业成就欲;二是经济活动中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群体;三是勇于冒险、承担不确定性;四是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亚企业家与企业家和一般劳动者相比,又各有其异同。

    亚企业家与企业家比,其相同点是两者均拥有亚企业家的以上特性;其不同点,首先表现为拥有以上素质层次不同,亚企业家比企业家更具有强烈的创业欲、事业成就欲和创造力、创新力,但经营管理能力弱于企业家;企业家是比亚企业家更成熟、更高层次的群体,他们事业有成,具有完善、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但其创业欲、事业成就欲、冒险性弱于亚企业家群。其次表现为单个亚企业家与企业家比,其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社会地位均地狱企业家阶层。另外,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亚企业家更具有可塑性和生命力,他们在企业家制度安排的生成机制激励下,能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他们分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自己单独或协助企业家引领并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二是亚企业家是企业家的后备军,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阶层,亚企业家层的存在不断补充企业家的新鲜血液,成为其后备役部队,亚企业家内部的优胜劣汰机制为优秀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企业家生成制度安排的作用机制,亚企业家均会努力使自己向企业家层次迈进。三是亚企业家队伍庞大,但就单个亚企业家的个体来看,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低于企业家个体,由于亚企业家的数量远多于企业家,且亚企业家为各中小企业主或大企业的各阶层的经理人员,他们遍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和层面,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无论是横向或纵向均大于企业家阶层。

    亚企业家与一般劳动者相比,其相同点是两者均属于劳动者;其不同点是亚企业家具有一定的企业家素质,比一般劳动者更具前瞻性、开拓型和创造力,基本上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拥有创新、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经验等当代经济活动的主要素质;本文所指的一般劳动者是指基层的体力劳动者或技术工人。特别是在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亚企业家超出一般劳动者而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亚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使然,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企业家制度安排的作用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一方面引致亚企业家的形成,另一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一个社会的发展潜能和活力的标志之一是该社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而亚企业家则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构成群体,此阶层群体因其拥有一定的企业家素质而具有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强烈的追求欲望和条件,并且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和规模;同时,亚企业家概念的提出是对江泽民主席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诠释,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

    三、亚企业家生成机制与企业家制度安排

    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力、创造力,而不是仅有社会经济的组织结构就行了。创新力、创造力来源于所有“经济人”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和不畏艰难征途上的跋涉毅力,这种意志和毅力是由“企业家制度安排”而激发出来的。“亚企业家”就是这种“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具体产物,“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中真正最具活力、创新力、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 企业家制度安排

    产生亚企业家层的动力机制是企业家制度安排,下面就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内涵及建立有效企业家制度安排的措施进行分析。

    1、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内涵就是企业家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报酬所形成的高风险对应于高收益的机制。这套“企业家制度安排”的核心内涵有二:一方面是从一般劳动者到企业家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风险之途,且具有当企业家志向的一般劳动者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付出放弃相对“安逸”的机会成本,有的甚至不惜违法而葬送自己前程或“钱”程为代价;另一方面是一旦某劳动者真的成为企业家,他将拥有很高社会地位,且能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若真的能成为企业家,他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同时也能获得同样巨大的“收益”,成本与收益是对等的。当然,这种“成本”的付出先于“收益”,且有不确定性。

    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内涵符合“经济人”假设的一般规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物资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说,企业家生成制度安排是建立在企业家付出的高成本和高收益基础上的,也可以说,企业家的报酬(净收益)就是这种高成本与高收益的差额,实际上这里的企业家净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2、企业家制度安排的制度保障:企业家生成机制安排的目标是激励人们向企业家阶层迈进,其内容是使人们提高自身的企业家素质;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资收益和精神满足。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投入成本越高,获得收益的可能性越大,当然也有可能投入了高成本,而收益却很低的,甚至出现“亏损”,那些向企业家征途迈进的人就要承担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向企业家方向征途是为了获得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差额(或称净收益),即收益率,而不是投入或产出的绝对值。为公平、公正地获得这种高收益率必须要有相应地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提高企业家素质,如MBA、培训、“干中学”等;二是建立能使企业家获得与其素质和贡献相应收益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年薪制+债权+股票期权等。

    (二)亚企业家生成机制。

    前面已经论述了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亚企业家的生成机制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就是亚企业家的生成机制

    1 亚企业家生成机制的内涵。(1)人们面对从普通劳动者到企业家这一充满风险之途,要付出放弃相对“安逸”的机会成本,甚至不惜违法而葬送自己为代价,所有劳动者中将会分化为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愿意承担风险、放弃相对“安逸”的机会成本,从而“跋涉”在通往企业家的征途上;另一种选择是不愿承担通往企业家征途上的风险,宁愿选择“安逸”、做一个安于现状和温饱(或小康)的普通劳动者。(2)选择在通往企业家征途上“跋涉”的劳动者,他们在跋涉的途中,为向企业家的目标挺进,都将会想方设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所有潜能,他们是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群体。但因各自能力的差异,就出现有人“掉队”现象,随着向企业家目标的靠近,能坚持下来的人越少,“掉队”的人总数就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掉队”人的能力比前面“掉队”的人越来越强,他们“掉落”在各递增的职位层次上。在此人群当中,最后能成为企业家的只有少数人,其他“掉队”的人分布在从普通劳动者到企业家以下的不同层次上,我们称这些人为“亚企业家群”。“亚企业家群”是社会经济中真正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群体,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3)选择“安逸”、不愿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普通劳动者只有在“亚企业家群”的指挥下进行劳动,他们构成“亚企业家群”的基础从属群体,也就是普通劳动者群体。

    2 亚企业家生成的路径选择。(1)亚企业家群体主要为各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的各经理阶层、中小企业主或个体户。这决定了亚企业家生成的路径选择可分为自己创业型和非自己创业型。自己创业型包括货币资本型;知识技术型;风险极化型。非自己创业型为经营管理型。(2)经营管理型亚企业家主要来自于“干中学”,以其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来增长企业家素质。货币资本型亚企业家主要是以资本密集来创办企业,并推动企业的运行,此类型适宜于工业经济时代亚企业家的成长路径;知识技术型亚企业家主要是以自身的人力资本为依托,对原有的知识和技术链条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从而挖掘出利润增长的空间;风险极化型亚企业家主要是具有极大的风险承担韧度,以经营风险企业为主,如风险投资家。知识技术型与风险极化型适宜于知识经济时代亚企业家的成长路径。

    在中国,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知识经济所占的份量越来越多的社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我国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应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时,亚企业家成长的现实选择又有其特点,即知识和风险在亚企业家成长中的重要性增大,资本的重要性和份额相对来说比以前要少,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就可以创新,知识是创新的条件,而创新又是亚企业家成长的基本要素。知识和创新贯穿于所有创业型和管理型亚企业家成长路径中。知识经济时代亚企业家的成长路径应首选自主创业型的成长路径,即知识技术型与风险极化型的成长路径;而资本型成长路径对年轻创业者来说来得艰难些,因为任何年轻创业者是不易获得创业所需的第“一桶金”,即创新企业的启动资本。知识技术型亚企业家的成长又可分为两类人:一种是自己具有创业的知识技术;另一类是善于运作别人的知识技术来创业,可以称为运作知识,就是那种既无知识,又无资本的“空手套白狼”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在外经贸界尤显突出。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二、三卷,[M]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②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页

③江泽民 《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2月6日

④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M] 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一版

⑤殷  风  卓尔不群的创业者-约.阿.熊彼特,[M]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⑥焦斌龙  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置,[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⑦阮德信  企业家定价机制与激励模式探析 [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二期

⑧阮德信  制度变迁与企业家成长 [J] 社会科学研究 2003年第一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3683.html

更多阅读

不要被社会淘汰:中国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未来二十年,城市化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到2030年,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因此,城市化仍将扮演核心角色,城市化不仅仅意味着农转非,更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以人

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任何经济体的增长模式都是由内需、出口和投资三种方式组成,这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所不同的是,三种方式对不同经济体的贡献会各有区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出口和投资为辅。统计数据表明

声明:《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新探》为网友犬马不复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