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名言带给我的启示 一所理疗院带给医院的启示



一所理疗院带给医院的启示

        文/王建茹  关宏勇

引子: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15公里外的一个小县城,一家重新开业才2年多的民营中医理疗院,不做广告却早已经声名远播,记者慕名前去采访。与那里的患者、医生、院长数次交谈,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和谐医院的模型,看到了祖国医学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医改的前景,看到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看到了一名医生应该担负的责任……

让穷人也能看得起病

“看病贵、看病难”成为了困扰我国政府、医疗机构的重大问题,让城镇低收入阶层、让农民、让穷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关系中国13亿人民健康幸福,也是关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

在正定康复理疗院,从医40多年的中医郭志辰大夫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创新了空间医学,运用“小方治病”的方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他们的医疗模式和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让每一位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个问题,郭志辰大夫开的药方从没有大处方,三四味中药为多见,五六味中药的处方都很少;每味中药多则7克,少则只有2克,这使得每付药的价格也就几毛钱,即使是癌症患者,一个月下来药费也不会超过一百元。对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理疗院还免去了医药费。郭彦玲院长说:去年冬天,革命老区平山县,来了13个人,他们挤在一辆三马车上赶到这里,每个人身上也只带着几块钱,原来打算给他们免费的,结果老区的人民很朴实,说你们不收钱的话,我们就不治病了。没办法我们给每个人开了15天的药,象征性的收了5毛钱。“小方治病”的中医理论基础是把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中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通过调节人体内的物质、能量的关系,使人体达到一种正常的生理平衡,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由于方小药少,因此价格极为低廉,给绝大多数患者提供了平等就医的机会,为解决我国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提供了方法和实践的依据。

那么有人会问,如此低价的医疗费怎么能养活这家理疗院的160多位员工呢?郭志辰大夫说,我们是“以富养贫”。这不能不提到理疗院的另一种特色,按摩和火灸。由于这里的按摩手法是郭志辰大夫根据他自己独特的中医空间理论创新发明的,是治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步骤,每天大概有300多位患者在这里接受按摩治疗。在整个按摩和火灸过程中,病人没有一点点痛苦,是在享受中得到医疗的。有条件的患者花钱“享受”这种治疗,正好也可以贴补那些家庭条件很的患者。也正是由于独具特色的按摩手法和火灸,还吸引了国内国外各地学子到这里学习按摩技术。当国内还有人站出来在呼吁取消中医时,在不理性的批驳中医非科学的时候,就在这几日,郭彦玲院长受到香港保健协会的邀请到香港讲学,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Dr.Oh亲临正定县康复理疗院,邀请他们到美国讲学。俄罗斯卫生部官员也闻声来这里参观考察。目前已经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把这里的中医技术带回到他们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地区专门成立了空间医学的研究机构,香港一位50多岁的陈嘉玲女士学成后回到香港成了当地一位著名的中医师。

重新思考心理—生理—社会医学模式

娱乐健康班是这家理疗院针对癌症患者特别开设的,他们的职责就是专门组织这些重症患者唱歌、跳舞,只要患者能下床能走路,理疗院就带领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让他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下治病养病。晚上还要组织所有的患者进行健康大步走的运动,锻炼体质。理疗院要求员工主动地和病人打招呼,问好,时间久了,住院病人也会主动地向陌生人主动地问好,微笑。一走进理疗院,就让你感受到一种轻松、舒心、宁静、和谐的氛围。

门诊部主任郭美彦女士介绍说,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治疗的一部分。据了解,来这里看病的很多都是被各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癌症患者,他们背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郭美彦女士认为,思想压力过大,不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还会加重病情。理疗院首先考虑的是让他们在思想上放下包袱,通过组织患者唱歌、跳舞、讲故事、看电影、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创造出一个欢快的氛围,通过打招呼,微笑,以真诚换真诚,让医患之间、患者之间形成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帮助患者树立自信,而不是整天想着自己是一个身患重症的病人,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快乐的生活。在我们和患者走访时发现,即使是癌症患者,他们始终带着微笑,看不出他们曾是被医院判了死刑的重症病人。怪不得一些病人痊愈后,仍然不想离开这里,一位患者说,要不是理疗院床位紧张,医院不让住,我就想一直呆在这里了。也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边治病边跟着这里的老师学习中医和按摩,很多人病治好了,还学到了一技之长。

这里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偌大的一个理疗院里竟然没有一个卫生员,但是病房、楼道、卫生间都非常的干净,而这些都是在这里住院的病人自觉打扫、保持的,病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只要天还不是太黑,他们就会主动关掉楼道里的灯。楼内所有病房都没有上锁,据说在这里从来不会丢东西。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即躯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道德的健康。同时提出了未来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然而,时至今日,很难看出这种模式在国内各医院的真正的应用。

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并不是一个口号和形式,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患者的需求而自然产生的事物,是为解决当前和未来人类健康问题的最科学的医学模式。一次调查显示,我国因生活方式引发疾病的死亡率已占到88%,这给传统医疗只见病不见人的医学观,只重病理不懂心理、社会等人类生态环境的传统医疗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高人类健康这个大目标,也为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把医疗纳入促进健康这个大体系中来,使医院、医生、患者共同参与,创建健康和谐环境,将是以后医学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句名言带给我的启示 一所理疗院带给医院的启示

对于生命的态度——爱心温暖患者

“虽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很多的患者,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因为长时间的接触病人而变得麻木,病人需要关爱,而这种关爱要发自一个医生的内心,要把病人的每一件事看成是我们心中天大的事情,这也是一位医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郭彦玲院长如是说。

前不久记者不明原因地腿疼,在市里医院多次治疗无效,最后一瘸一拐来到了理疗院。这一次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经过登记、照相、门诊、开药后我被领到了按摩室,按摩师按制定的治疗方案给我按摩,并不断询问我的病情,两个实习生在给我捶着腿,下了按摩床,一点疼痛的感觉也没了、神清气爽。熏蒸头部时,就会有另一个人来帮助他一起为我服务,熏蒸结束,就会有人给你端来一杯温水,双手递给你,按摩师又走过来,告诉我等头发干了再出去,旁边一个按摩师也主动地给我打招呼,要帮我把头发吹干。这里看不出谁是科长,谁是组长,每一个人都在主动地为每一位来这里的患者带来温暖,带走痛苦。如果说这里是一家小小的门诊部倒也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可是这里却住着500多来自全国的病人,每天都要有300多人接受按摩的治疗,这些恐怕很难用制度、要求能来保证的。

记得一位管理大师说过: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凭借方便公众而创造优势,越是细小之处,越能凸现一个优秀企业的个性,也越能打动公众的心。

在与按摩师的交流中发现这样一个事,这里的很多按摩师,以前也都在其他地方工作过,而收入是在这里的好几倍,在这里每位按摩师每天要为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位病人做按摩,常常加班到很晚,可他们都从没有过一句怨言,只要病人需要,就随时出现在治疗室里,,问起他们为什么会放弃高薪来到这里时,他们说,在这里我们一面工作一面还能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们这里的病人很多,而每当听到患者告诉自己病好一些的时候,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钱虽然少了些,可是我们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很富有的,在这里工作很快乐。据了解,在所有的160多名员工中,还有30多位是志愿不要任何工资的人员,他们大多曾是这里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在这些人中有的曾经是一些大型国企的一把手。按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我们生存的价值,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理疗院常常教育员工,作为一名医疗人员要时时具有一种“积德忘我”的胸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用自己的爱心为天下病人解除病痛的信念。在为病患治疗过程中,理疗院要求真正地做到用心的服务,用心地关爱患者,这种用心不仅仅是在治疗上,还要体现在为病人服务的任何一个环节和过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让患者感觉到温暖和信心。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身心的健康。作为一个健康工作者,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热情真诚服务才能获得与患者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病人也就会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治疗。这让我想到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这里被充分地展示着。

患者的言谈最能说明问题,一位患者的家属这样说:我老伴得了癌症,走过了很多家大医院,花了很多钱,病也没有治好,来到这里后我感觉到这里的医术和服务都是我们没敢想过的,现在老伴开始好转,而且没有一点痛苦,即使老伴最后走了,我也会非常感谢他们。一位姓潘的女士患有乳腺癌,当记者看到他的时候,潘女士谈笑风生,精神饱满的样子决不会想到她是一个癌症患者。潘女士告诉我,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了,因为没有做手术,恢复的也比较快,这一年来我的病情反复了几次,不是这里老师的医术不好,而是自己想不开,有太多的牵挂、有太多的心事,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很多比我来得晚的病人都治好出院了。相比起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多得医疗纠纷案件,医患矛盾的加剧,医生社会形象和地位的下降,暂不论其更深层次的缘由,千百年来和谐的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被打破。病人防着医生,医生防着病人,而这里俨然是一方净土。

小结:中国的医改应该建立在保障人民健康这个大目标上,真正地解决低收入阶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体制都应该是建立在她自身经济、文化、传统、体制基础之上的,照搬和模仿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也不实用。中国的医改要创新,要走自己的特色,中国的医改需要策划。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机构的责任也应该放到大健康观念上来,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市场的需要,只有当我们医疗机构认清自己的责任,我们提供的医疗产品与服务和患者的需求对接时,才能保障中国13亿人民的健康,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才能构建医疗和谐的环境,重新树立在百姓中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时作为服务广大国人的传统中医药,不仅仅要继承,更要创新,要与时俱进,使中医这朵几千年的文化奇葩开得更灿烂,更夺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3571.html

更多阅读

QQ伤感心情日志-默默的感受伤口带给我的疼痛 伤感心情

QQ伤感心情日志-默默的感受伤口带给我的疼痛 — QQ伤感心情日志-默默的感受伤口带给我的疼痛我是怎么了。我怎么感觉我又回到了以前。难道我真的还是那么脆弱。为什么我不能像我表面那样坚强。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到对感情的轻薄。

一句读书名言的启示(作文) 一句名言的启示350字

1.一句读书名言的启示在我的记忆中,我积累过许多读书名言。不过,朱熹说过一名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家里阅读一本作文集,有时看电视,有时听音乐,有时摆弄别的东西。妈妈叫我去吃晚饭时问我从

声明:《一句名言带给我的启示 一所理疗院带给医院的启示》为网友优雅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