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产生的背景
中医药做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和历史的伟大宝库,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优势、最有特色、最有希望的学科之一,中药产业也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我国已加入WTO组织,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传统中药提出了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的中药(包括中药材)出口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减少的势头,以及“洋中药”进口的大幅度增加,给我们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中医药作为中国的国粹,如果不能以其现代化的面貌服务于全人类,必将会影响中医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中国做为中医药大国的地位。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主要武器,数千年来它对保障国人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应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但是,传统中药汤剂从原药材采收、饮片加工到患者使用的过程中,越来越突现出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如:
①中药材受产地、采收季节影响,质量差别较大,而医院使用的药材无法进行严格的鉴别区分和质量控制;
②药材的仓储困难:体积大、易霉坏变质;
③药房调剂问题:工作量大,剂量不准确,劳动效率低;
④煎煮问题:由患者自己煎煮,对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等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
⑤大量的实验报道表明:家庭式的煎煮方式只能提出药材中40-50%的有效成份,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中药汤剂交由患者自己制作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不相适应。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患者群无法接受汤剂自己煎煮的这种使用形式,临床医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处方完后病人回过头来说没时间煎药、怕麻烦,要求改用其它成药,致使汤剂的使用率在逐年下降,这势必影响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中国中药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解放初期每年药材消耗量70%用于配汤药,30%用于生产成药,在1993年的统计中,这种比例完全颠倒,现在还在拉大差距。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许多国家逐步得到认同,国外的医疗实践也表明中药汤剂疗效较好,但西方人对患者自己煎煮树皮草根的用药方式无法接受,一是观念上不能接受,二是这种用药形式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另外,我国的中药材出口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很少进行深加工,附加值极低,仅占世界天然药物贸易总额的4%左右,还不如日本的一个“救心丹”,韩国的一个“高丽参”。台湾生产的“科学中药”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比饮片价格高出许多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状况,既给我们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机会,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一个艰巨的挑战,如何去谋求自身的发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中药汤剂的改革始于我国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东星群制药厂最早用煎煮的水剂(加了防腐剂、含有乙醇),当时反应疗效较好,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技术条件原因,而没有进行下去。七十年代日本开始这项改革,后来台湾,韩国效仿日本,它们的产品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广泛使用,到了八十年代末,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把中药配方颗粒(他们称为“科学中药”)的加工厂往中国大陆迁移。在这种非常严峻的形势下,我国中医界将此纳入了议事日程,开始了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四川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在此形势下,抓住机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始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并以振兴民族医药事业、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为己任,坚持“有效经营、造福社会”的经营宗旨,奉行“现代中药、现代生活”的企业理念,坚持走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始终为创建现代一流的中药民族企业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