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写读书小结便有点心虚,其一因为总觉得读得太少,其二因为“欠债”太多。债主是自己——每每下决心多读点历史人文书籍,回头望去仍是偏重小说阅读。看来我本质上是个好逸恶劳的小说读者。 春节在父母家,除了陪二老看电视说话,就是埋头看《城邦暴力团》上下两册。虽然爱张大春的神乎劲儿,大概因为从他的短篇相识,看长篇有些难以进入,总觉得关于那些武功招式的描写已经不是神乎而是邪乎,有炫其渊博的嫌疑。 这套书在家搁了许久,再度拎起作为长假陪伴,原因只有一个,足够厚。没想到过了开初的絮叨,便是台湾1949年之后的风物长卷,几个家庭的传奇嵌套其中,既丝丝入扣,又石破天惊,有
![时间旅行者小说 时间旅行者](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80582973552.jpeg)
历史有演义,好看加过瘾。有这样一套书打底,在四月等来村上春树的新书,纵然不两相对比,难免失望。 非虚构方面读得太少,《平如美棠》是一棵大树,足以遮阴半年。 饶平如的故事最早是在电视上看的,先哭过一场,读书时更是“泪眼昏花”。 为他的真,为他的坦然回望,也为他细致无遗的记忆力和朴素的白描笔法。 写到这里想起,民国时期的回忆录上半年收了总有六七种,读完的三四种,大多成了过眼云烟,只有饶平如的文字像是老者在耳畔的话语,响到心里。 新近的科幻小说没读到足以惊艳的,迟来邂逅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顾备 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却是惊喜。 这部1965年的星云奖作品构建了一个极度缺水的星球,由此衍生出的生态、观念和宗教,无不耐人寻味。 有的科幻小说是借故事剖析当下的世界,《沙丘》则在更哲学和诗意的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本质和进化的可能性,赫伯特笔下的世界如此细腻和庞大,读者仿佛化身小人,走入虚拟星球的沙盘。 作为吃货,阅读清单里当然少不了和吃有关的书。庄祖宜的新书乃至简体版《深夜食堂》曾带来小小愉悦,更有一部长达七卷的日本原版美食小说成为良伴。 《澪的料理帖》在去年推出过单集电视剧,高田郁的书比电视更具浓浓的江户风情。故事讲述来自京都的小小厨娘在江户的成长,颇有“ 女版中华小当家”的意味。 忽然发现,以上所列的书籍无论主旨和题材,都有一时一地的历史文化作为背景。无论是张大春笔下的江湖、饶平如记忆中的那个时代,还是赫伯特凭空缔造的沙丘星球,又或是高田郁重现于笔端的江户时代,阅读所带来的,总是具有高度真实感的文化切面。在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很像时间旅行者,徜徉于作者建构的世界。合上书页并不代表旅程的结束,有时我们的心灵仍留驻在那里,继续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