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鸿自杀了
![以生命的名义 以生命的名义——谁在威胁中国制造?](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63660323102.jpeg)
在美国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宣布召回铅含量超标玩具的九天后。短短的九天对51岁的张树鸿来说是一重重希望与一重重绝望交错纠缠、最终走投无路的九天。在这九天里,国际舆论关于对“中国制造安全”问题的指责一度达到巅峰,美国媒体甚至表示:中国人先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后来试图毒死我们的宠物,现在又想毒死我们的孩子……一度积极的、渴望自救的张树鸿最终感觉到绝望。在过去的6个月里,全世界的媒体都将他们的焦点对准了中国制造的安全问题。半年间在美国相继发生的针对中国宠物食品、牙膏、轮胎、玩具的一系列召回事件,以及国际舆论对这一问题持续的、大肆的渲染将中国制造逼到了危险的关口。 尽管张树鸿的死未能挽救其苦心经营的利达公司,但张树鸿的死帮助更多试图寻找理性秩序的人们,帮助我们揭开了真相,这是一个全世界所熟悉的却又多少出乎意料的真相:真正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是其被国际采购商操控、像提线木偶一样的命运。 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在过去十几年间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在收获微薄利润并消耗大量资源的背后,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来自全球买家(包括消费者)的认可却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吝啬。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一环,一个产品从确立标准、设计产品、确定供应地到进入生产、进入批发、零售环节——在这个漫长的旅行中,中国制造基本上只承担了一个简单的“加工工厂”的角色。这个单一的角色意味着什么呢?你要满足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各国的产品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国际采购商可能并不乐意于向你透露你生产的产品将销往的国家;你要完全按照产品的设计模板照单加工,即使设计本身可能存在各种缺陷;在议价方面你可能永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为总可以找到能够替代你的更便宜的加工工厂,所以你的产品变成有品牌的商品后将价值几何,将为采购商创造怎样的利润与你无关;最后这些产品通过哪些渠道、销往哪里,你无权知道或者无从知道…… 张树鸿死了,是否还会有下一个张树鸿?(节选自《中国企业家》/作者:刘涛)本刊会同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共同策划本期专题。特此对参与专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