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边际成本 何为超边际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边际成本 何为超边际经济学


  超边际经济学是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研究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及与劳动分工网络模式特征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的科学,为了理解什么是超边际分析以及将超边际经济学与边际经济学、偶尔会使用超边际分析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理论框架,我们必须考察一下主流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不同之处。

    以威廉8226;派蒂和亚当8226;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它关注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和强调市场在利用网络效应减少稀缺方面的作用(看不见的手)(参见Yang与Ng《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993;Yang《经济学:新的古典与新古典框架》,2001)。对单个分工网络的超边际分析则是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所必须的,除了对每个角点解的边际分析之外,超边际分析是对角点解的总成本—收益分析。如果决策变量的最优价值达到其上界或下界,那么最理想的决策就是一个角点解,形式上,这与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则、动态规划、控制论和其它非典型数学规划相关。

    选择专业是你进入大学必须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如果你选择了经济学作为你的专业,你就不必去上化学课与物理课,但你必须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我们称这样的决策为“超边际决策”,因为决策变量的价值在零与内部价值之间非连续跳跃,就如同你选择专业一样。当你选择一个专业之后,你将有限的时间在该专业的不同领域进行分配。由于标准的边际分析对这类问题是适用的,因而,这种对给定专业(或职位)的资源分配决策,被称为边际决策。学生在大学中选择专业的结果产生了学生在专业领域之间的分工。

    但是在阿尔弗雷德8226;马歇尔于19世纪末正式将数学框架用于经济学之时,他还不知道超边际分析。他采用了两分法假定,用纯个人决策与厂商决策回避了角点解中的超边际分析。在新古典的框架内,每个纯粹的消费者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有的商品,而不能选择她的自我满足或互惠水平:专业化水平。因此,经济学的焦点从对社会分工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稀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超边际分析,转向了对给定稀缺程度下的资源分配问题的边际分析。紧随新古典框架,新古典经济学背离了古典发展经济学。所以,在主流经济学对劳动分工的思索中,网络效应的超边际分析丧失了古典经济学占据的中心地位。斯蒂格勒准确地抓住了下述经济学家关于主流经济学转换中的核心冲突:“斯密的令人遗憾的最后失败就是那个让其声名远扬的劳动分工理论。它是如何成为他的书中著名的开卷之章的?而他认为不朽的制针厂,会是一个失败吗?在所有经济学的任何文章中,它们将很少被引述吗?事实上,在他们经历的那几代人中,失败是不同的:因为是如此之稀有这一显著的原因,几乎没有人曾经或正在使用劳动分工理论,也没有标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来描述斯密所争论的经济学进步的主要动机。斯密给予劳动分工理论以极大的、有代表性的说服力——专门化的力量,似乎对今天的我和对斯密一样依然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我所知,自他的时代以来,仍然没有证据显示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重要的理论进步,专门化也不是现代生产理论的组成部分。

    自19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将超边际分析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们仍然遵循马歇尔的纯消费者与厂商的两分法假定,在此情况下,角点解是例外的,而内部解则是正常的。因此,直到1970年代,规范的超边际分析对考察经济发展中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大小的意义才被揭示出来。本文试图表明,如果一个“斯密框架”被采用,内部解从来就不是最理想的,而角点解与其说是一个例外,倒不如说是正常。所以,对经济发展中劳动分工的作用的考察,光有边际分析是不够的,超边际分析才是必须的。

    自1970年代以来,一种内生专门化与劳动分工网络学说出现了,并很快发展到1990年代,它不仅在现代超边际分析的体内复活了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精神,而且提供了新的劳动分工网络的超边际分析框架。它为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回归到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提供了一个机会,如同Houthaker所期望的那样(1956,p.182:“难以存在不被进一步的专门化分析促进的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部分”)。 

    这种学说的两个先驱人物,Sherwin Rosen (1978) 和Gary Becker (1981)应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来规范古典学派对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与专门化的思考(威廉8226;派蒂,1671,1683,亚当8226;斯密,1776,阿诺尼莫斯,1701,巴贝格,1832,艾林8226;杨,1928,H8226;福塞特,1863,乔治8226;斯蒂格勒,1951,1976,H8226;豪萨克,1956),在他们的模型中,个人通常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采用角点解,在它们对每个角点解或内部解进行边际分析之后,个人运用总成本—收益分析来比较多重局部最优的角点解,并从中选择一个职业(角点解)。这种总成本—收益与边际分析的混合,被科斯(1946)、布坎南(1978)和斯塔博莱宾(1962)定义为超边际分析。

    许多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心理学博士生追随这种学说,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早期掀起来了一股学术浪潮(如朗凯1990,博姆加得纳,1988a,b,基姆,1989,和塔姆拉,1991,1992)。到了1990年代,解释消费者—生产者之间专门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理论框架,被综合到超边际分析中来,内生进了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与劳动分工的网络大小(Yang and Ng, 1993)。超边际分析(线性与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动态规划、控制论与其它非典型规划)与消费者—生产者理论的综合在后来被称为超边际经济学。1990年代中期,评论者认为一种“迅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学说”,正试图发展出一种建立在“斯密——杨理论”和“一般均衡概念”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包罗万象而又协调一致的主流思想。“斯密——杨”理论,即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而市场范围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水平,被解释为一个专门化利益与劳动分工网络参与者数量之间的因果循环,这个因果循环正是网络效应的典型特点。类似的循环还存在于电话机的使用价值与电话机使用的数量之间,这是在一个方面。供给和需求的数量与价格之间的类似因果循环,在不动点理论中是一般均衡的本质特点。这种学说的贡献者们建议,一旦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精神在现代超边际经济学的体内复活,一种新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内核可以更加令人信服地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如贸易、电子商务、全球化、商业周期、城市化、失业周期、货币的产生、由劳动分工演化而来的企业制度。在管理超边际经济学中,由无数作为参与者的一般均衡的角点解及角点解的混合引起的技术困难,在1980年代中期都已解决,那些技术实体后来在1990年代被温和姚扩展为一般化了的“温理论”。

该分析框架后来被用于贸易理论(Yang, 1994, 1996, Cheng, Sachs, Yang, 2000a, b, Yang, 1994, 1996, G. Li, 2001, D. Yang, 2001, Cheng, Liu, and Yang, 2000, Ng. S, 1995, Yang, and Zhang, 2000,即将出版)、发展经济学(Yang, 1991, Sachs and Yang, 2001, Sachs, Yang, and Zhang, 即将出版, Yang and Shi, 1992, Shi and Yang, 1995)、增长理论(Borland and Yang, 1995, Yang and Borland, 1991, Wen, 1997, Zhang, 1997)、内生的外部性理论、公共品和内生交易费用(Chu, 1997, Chu and Wang, 1998, Lio, 1997, 1998, Y-K. Ng and S. Ng 2001a, b, Yang, 2000a, Yang and Yeh, 即将出版, Fang and Zhu, 1999, Ng and Yang, 2000, Yang and Zhao, 2000, Liu and Yang, 2001)、交易费用经济学(Yang, 1991, 1996, Lio, 1996, 1998)、产权经济学(Yang and Wills, 1990, Lio, 1998)、电子商务经济与互联网(K. Li, 2001)、国家经济学(K. Li, 2001 and Liu and Yang, 2001)、货币理论(Cheng, 1998, 1999, Yang and Ng, 1993)、资本与投资理论(Yang, 1999, Yang and Borland, 1991, Wen, 1997)、城市化理论(Yang and Rice, 1994, Sun and Yang, 2000)、工业化理论(Shi and Yang, 1995, and Sun and Lio, 1996)、商业周期理论(Lio, 1998)、有限理性理论(Ng and Yang, 1997, Zhao, 1999, Yang and Yao, 2001)、权力结构论(Shi and Yang, 1998, Yang, 2001, ch.20)。

Yang 和K. Ng (1993),Yang 和 S. Ng (1998), Yang (2001)、 Sachs 和Yang (2001),都对这种学说进行了考察,1990年代晚期,有几篇纯理论文章(Sun, Yang, and Zhou, 1998, Sun, Yang, and Yao, 1999, and Sun, 1999)创立了存在性定理,这是第一个福利理论,和针对一般均衡模型的一般类型与劳动分工的内生结构及非个人网络决策均衡的核心与等价理论,论文使用了加权向量图来描述劳动分工网络与资源配置,他们指出,普遍地收益增长正是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这种情况可能在不存在企业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发生,网络效应是由与竞争市场相容的非个人网络决策引致的,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协调单个的非个人网络决策和利用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

    Liu和Yang (2000),Murakami,Liu,Otsuka (1996)、和Zhang (2000, 2001),Dasgupta (1995), North (1985) 和Yang, Wang, 以及 Wills (1992)等人在这一健全的理论基础上,提供了经验主义的证据,来支持这些超边际经济学思想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1980年代,发展了一种与内生交易费用相关的学说,这种学说的观点来源于Hart (1995), Hart和Moore (1990), Hart 和Holmstrom (1987), Milgrom和Roberts (1992),以及Holmstrom和Milgrom (1995)等人,内生交易费用学说与内生专门化学说之间的交叉,是现代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995年和2001年,分别举办了超边际经济学国际专题讨论会,1997年建立了网站www.inframarginal.com,一个平台也相应建立起来,以使该网站在促进研究、教育、论文审查、出书以及实时交流研究发现、教育经验和资料信息、研讨会、出版社、期刊以及工厂方面更加活跃。超边际经济学的一系列教材的出版计划、一系列研究书籍、阅读指引也相继完成。一连串的工厂将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美国的工厂计划由Nobel Laureate James Buchanan管理,美国领导大学最优秀的心理学学生被允许使用,运输费用和货物由组织者支付,2001年底,超边际经济学会也将创建。

(程方平:电话138176941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2992.html

更多阅读

何为五荤三厌 五荤三厌

何为五荤三厌:泛指饮食的禁忌:五荤:佛教忌食的五种蔬菜,即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茗葱;三厌:道教忌食的三种肉:即雁、狗、乌龟。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总结 曼昆微观经济学

下面是我读曼昆微观经济学所做的笔记以及感受:曼昆经济学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浅显易懂、少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更绝的是,曼昆善于使用案例,将知识方方面面融于一个案例后再向读者娓娓道来,在轻轻松松读故事中将读者引入

何为“敬天爱人”的伦理精神? 何为精神

[2010-5-11] 浏览次数:779何为“敬天爱人”的伦理精神?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它的表现及对人们的要求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具备“敬天爱人”之伦理精神的关键。关于“敬天爱人”的内涵,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敬天”,就只是尊敬天地自然,“爱人”

太极图解说一 何为太极?二 太极图含义三 应用篇 ps太极图制作

太极图解说(一)何为太极?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一、何为太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声明:《微观经济学边际成本 何为超边际经济学》为网友路途满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