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 科学发展观浅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 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的第一要义,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 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规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更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经济增长指标,具有综合性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也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不能反映人们实有的福利水平的缺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仍然是以传统为主;如果产业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和工业化严重不平衡;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伪劣假冒,以坑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如果生产的产品大量积压,缺乏需求;如果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如果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均,贫困人口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那么,这种经济增长就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的各方面的才能”,“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揭示了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列为新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本质要求。 协调发展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明”一词有过多种解释。据有关专家研究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仅从第1卷到第30卷,使用“文明”一词就达2600多次。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吸收了摩尔根、傅立叶等先进思想家关于文明的思想,第一次把文明奠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科学预见。经过不断的探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明的认识日益深化,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新范畴。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环境永续发展的智慧结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忙于战后的重建、恢复和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起动了工业化进程。然而,与工业化相伴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人口爆炸、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低、资金匮乏、人口压力等原因,生态环境难以改善,出现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贫穷”的恶性循环。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人类环境会议,与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种共识:要在不妨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的目标,也是关系到人类千秋万代的长远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认真总结了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活动与发展行为,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按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一份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生存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既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 应该说,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都不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首创。但是,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概括为新的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则是这次中央全会的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把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所说的“经济人”、“社会人”等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而且要考虑社会主义制度和相应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对人的本性的影响和打下的“烙印”。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的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党和政府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当然,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五个统筹”,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既是我们党需要认真总结和加以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到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的重大政策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这个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加快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职能,特别是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提“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央明确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过去在封闭经济、进出口很少、外汇短缺条件下形成的体制和政策需要改革,许多经济观念也需要更新。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兼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更多阅读
系统整体性: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
系统整体性: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系统科学方法,需要用总体性方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体性,进一步拓广对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目标的系统认识。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处于相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本职工作的完成 五个一推进指导站建设
说实话,作为一名政工干部,虽然学习科学发展观好长时间了,但一开始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认识并不是十分深刻,通过多次参加局党委中心组(扩大到处级干部)的学习,通过局领导及党校老师的授课,才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认识。我要汇报两个方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政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执政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执政能力建设;并着力解决现实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全国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122605011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包含着三大文明、六个“更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体
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王蕾蕾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社会与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王蕾蕾[内容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基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时代